萧氏父子文学情感论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萧氏父子文学情感论研究.doc

萧氏父子文学情感论研究   内容摘要:南朝萧氏父子十分注重文学情感思想研究,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少内容涉及到这一问题的探讨。父子四人的文学情感论既有趋同的一面,又存在个性的见解。总体来说,萧衍、萧统的情感观点有不少类似之处,都侧重于探讨文学情感的生成问题,研究外物与情感之间的关系;萧纲、萧绎则把对文学情感研究的重点放在情性问题上,即文学创作要抒发情性。   关键词:文学情感 萧氏父子 情物关系 情性   文学情感,是人的情感在审美和文学领域的体现。文学情感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先秦时代就有文学情感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老庄的崇尚文学创作的天工自然,强调“任其性命之情”,屈原在创作中提出的“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的主情说,都对魏晋南北朝文学情感观念影响颇大。这一时期,是人性的觉醒时期,文学的情感问题得到空前的重视,曹丕在《典论?论文》中从作家论角度来讨论文学情感,嵇康从文学功能上提倡审美情感,陆机从创作构思的角度论述情感的重要性,刘勰从情物关系上分析情感的本质问题。对于这一重要的文学思想,南朝萧氏父子十分注重,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少内容涉及到这一问题的探讨与研究。父子四人的文学情感论既有趋同的一面,又存在个性的见解。总体来说,萧衍、萧统的情感观点有不少类似之处,都侧重于探讨文学情感的生成问题,研究外物与情感之间的关系;萧纲、萧绎则把对文学情感研究的重点放在情性问题上,即文学创作要抒发情性。[1]   一.萧衍、萧纲的文学情感生成论――研究外物与情感的关系   萧衍的文学情感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净业赋》和《孝思赋》上,他在《净业赋》中有云:“观人生之天性,抱妙气而清净。感外物以动欲,心缘想而成眚。”《孝思赋》是萧衍追忆自己双亲的一篇抒情长赋,虽不是专门论文之语,但其中的一些文字语句却包涵了深刻的文学道理,《孝思赋序》有一段话体现了萧衍的文学情感观,“想缘情生,情缘想起,物类相感,故其然也。”可以看出,在文学情感论上,萧衍认为主体的写作动机和创作激情很大程度上受到外物的引导和感发作用,他认识到文学创作中情物互动的重要作用。这是接受了《乐记》中“人心之动,物使之然”的“物感说”,即创作情感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反应。   六朝著名的文论家对情物关系都有所论述。陆机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四纷”,钟嵘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刘勰认为:“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季节的四时变化,万物的兴衰荣枯,激发了诗人的创作情感,在进入构思阶段时,与外物交融在一起,心随物动,意象渐明。萧衍的文学情感观点与他们有许多相同的主张,他在《孝思赋》中说道::“燕青春而差池,鸿素秋而翱翔。去来候于节物,飞鸣应于阴阳。何在我而不尔,与二气而乖张……既视丹而成绿,亦见白而为黄。扰性情以翻覆,泪神虑而迷荒。”鸿燕春去秋来,参差其羽,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人则感物而动,文思激荡,浮想联翩。   萧衍一方面强调外物及客体对创作主体影响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充分肯定主体思想的重要作用,具有辩证的思维,“感四气之变易,见万物之化成。受天和而异命,禀地德而齐荣。察焦螟于蚊睫,观鲲鹏于北溟。彼含识而异见,同有色而殊形。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萧衍认为,情虽因感物而生,但人是万物之灵,文学创作应该重视主体的审美感受,人首先感知于外物,思考四时万物的变幻万千,然后展开腾飞自我想象,引导情感进一步深化,布局谋篇创作活动渐趋佳境,最终达到情物相融的最高境界。接下来《孝思赋》又写道:“思因情生,情因思起。导情源以流封,引思心而无己。晓百碎于魏网,夜万断于中肠。心与心而相续,思与思而未央。”萧衍认为,主体的思维是运思谋篇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同时主体对外物的感知应有所甄别,人的内心情感应该受到主体精神的制约权衡,“目随色而变易,眼逐貌而转移。观五色之玄黄,玩七宝之陆离。着华丽之窈窕,耽冶容之透逸”,人生在世,充满着无边的诱惑,如五色陆离之像、美目丰肌之容,这些事物能够扰乱人的情性,“或乱情而惑虑,亦馅耳而心”,并且有可能造成 “意识攀缘,乱念无边”的后果。那主体应该如何鉴别外物,不受这些声色的干扰呢?萧衍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审美主体要以虚静的态度去对待万物,即“《礼》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有动则心垢,有静则心净,外动既止,内心亦明,始自觉悟,患累无所由生也。”“观人生之天性,抱妙气而清静”,要保持纯净的心境,凝神静思,然后达到心物合一的境界,于是万趣汇入其中,得到审美快感。   萧统也同样关注文学的情感问题,与萧衍有不少类似之处,二人都侧重于情感的生成问题。萧统的《答晋安王书》中论述:“炎凉始贸,触兴自高,睹物兴情,更向篇什。”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