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学课件 CT诊断在临床中的应用 吉林市中心医院CT MRI影像科 褚丽娟 脑血管病---脑梗塞 定义 脑梗塞是急性脑血管闭塞引起脑缺血所造成的脑组织坏死 病因 1 脑动脉粥样硬化及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血栓形成, 脑动脉瘤和血管畸形引起的血栓形成,感染或非感染性动脉炎及脑血管痉挛;2 动脉栓塞,如血栓、气体、脂肪栓子、细菌经血循环进入脑血管引起急性闭塞;3 低血压和凝血状态;4 脑血管痉挛;5 夹层动脉瘤(脑动脉、椎动脉区) 脑血管病---脑梗塞 病理 发病最初0-6小时内,缺血区开始出现脑组织细胞内水肿,超急性脑梗塞;6-12小时细胞出现坏死,血管源性水肿;3-7天脑水肿达到高峰,同时侧枝循环建立;1-2周,细胞水肿减轻,出现液化坏死;1-2月形成含液体的囊腔 分类 1 缺血性梗塞;2 出血性梗塞 (梗塞区内发生很多小的出血灶,偶尔出现较大范围出血,成为出血性梗塞,与脑出血不同,系梗塞区内的出血;3 腔隙性脑梗塞 脑的穿动脉闭塞后引起基底节、丘脑、放射冠区较小的梗塞,直径<15mm,为腔隙性脑梗塞 脑血管病---脑梗塞CT 表现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额叶、顶叶外侧面、岛叶、尾状核、屏状核、颞上、中回低密度区 1 阻塞点在大脑中动脉起始部:以外侧裂为中心的梗塞;2 阻塞点在大脑中动脉开口前:大脑表面为主的梗塞;3 阻塞点在大脑中动脉开口处:大脑半球深部为主的脑梗塞 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塞 脑血管病---脑梗塞CT 表现 大脑前动脉供血区 额叶内侧面、下面、胼胝体、前部底节区(有时一侧血管闭塞会出现双侧额叶内侧面、下面、胼胝体、前部底节区闭塞)大面积的楔形低密度影 ,边界模糊,正常脑沟裂消失 脑血管病---脑梗塞CT 表现 脉络膜前动脉阻塞: 内囊后部、壳核、视束前部梗塞,常伴有大脑中动脉闭塞,梗塞区密度减低 脑血管病---脑梗塞CT 表现 基底动脉阻塞: 因与颈内、外动脉有多枝吻合,梗塞可呈双侧或不对称性低密度区 脑血管病---脑梗塞CT 表现 小脑梗塞: 小脑上动脉阻塞:小脑齿状核以上小脑梗塞 小脑前下、后动脉阻塞:小脑齿状核以下小脑梗塞 急性小脑梗塞只表现为四脑室受压变形,幕上脑积水,偶有小脑扁桃体疝的表现 脑血管病---脑梗塞CT 表现 大脑后动脉供血区: 枕叶内、下面、楔状回、禽距回区密度减低 脑血管病---脑梗塞CT 表现 脑干梗塞: 桥脑、延髓、中脑 脑血管病---脑梗塞CT 表现 腔隙性脑梗塞:是指脑深部2~15mm大小的脑梗塞 好发于基底节、内囊、背侧丘脑、脑干等部位 低密度,边缘清楚,无水肿,无占位征象 脑血管病---脑梗塞CT 表现 分水岭性脑梗塞: 指两条主要脑动脉供血交界区发生的脑梗塞,如颞枕交界、顶枕交界区楔形低密度灶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两侧或一侧的侧脑室上外方白质密度减低,呈对称或不对称分布 多伴小的腔隙性梗塞和软化灶 脑萎缩(脑室扩大、脑池、脑沟增宽) 脑血管病---脑萎缩 脑皮质萎缩 仅显示脑表面脑沟及脑池扩大 脑髓质萎缩 仅脑室扩大,脑沟、脑池大小正常 全部脑萎缩 显示脑室、脑池和脑沟均扩大 脑血管病---脑萎缩 脑血管病----脑出血 出血 好发部位: 1 壳核和内囊区占50% 2 中心部脑白质区 3 丘脑和下丘脑 4 小脑半球 5 桥脑 6 脑室内出血 脑血管病----脑出血 临床:自发性脑出血:出血前有血压急剧升高,发病年龄35岁以上,突发剧烈头痛、意识丧失,恶心呕吐、偏瘫、失语 病因:1 高血压病人脑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阶段性、局灶性纤维素样变性,管壁溃疡形成,坏死破裂;2 脑动脉缺乏外弹力层,加之豆纹动脉行径长,口径小,高血压时直接冲击较大所致;4 神经血管麻痹导致神经组织坏死和血管壁坏死 脑出血CT 表现 急性脑出血,高密度期: 1-14天,CT值50-80HU,血色素为15g/d时,血肿CT值与血红素含量呈正比,严重贫血患者脑出血CT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 等密度期,亚急性期,脑出血30-84天,血肿周围的新生血管及神经胶质增生,形成完整的血肿壁,血肿内含铁血红素及血红蛋白被吸收,CT平扫为低密度,水肿消失,无占位征,称之为脑出血吸收期改变 慢性期:3个月后 右侧小脑半球出血 脑干出血 左侧壳核区出血 右侧壳核区出血吸收期改变 左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 右侧丘脑出血 脑外伤 脑挫裂伤、颅内血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积液 脑挫裂伤、颅内血肿 脑挫裂伤:常发生于着力部位及其附近,也可在对冲部位 常伴发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典型表现为低密度脑水肿区中出现多发散在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也可融合。病变广泛可有占位效应 出血点≥2cm者为颅内血肿 脑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