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命名规律探讨之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方剂命名规律探讨之一

方剂命名规律探讨之一--远志中医转载(2008-10-03 10:36:49)转载▼标签: 杂谈 孙世发   “夫名,实谓也”。一物予之一名,其名必反映其物之实。历代医家每每创制一方,必据其对该方之实予以定名。然而,由于个人对具体物实的认识不同,或者认识分析事物的角度不同,则往往会对同一物定以不同的名称。通过对方剂名称的研究,就可发现历代医家对方剂命名的规律,依据这些规律,制定方剂命名的原则,提高方剂命名的规范化,则必将有益于提高中医方剂学的科学水平。 1 方剂命名的一般规律 任何一首方剂的名称均可分为两部分进行研究,即方名和剂名。一般来说,其名称的前面部分为方名,后面的一两个尾字则为剂名,剂名只在于说明一方之剂型,方名则需反映或基本反映一方之实际内涵。根据一方制剂之特征,为一方之剂型予以定名。反之,通过一方之剂型名称,就可知一方应有之剂型。剂型名称有汤、饮、煎、液、露、水、汁、酒、茶、醴、粥、羹、膏、糕、胶、泥、霜、丸、丹、片、散、粉、锭、栓、线、贴、冲剂、胶囊、注射液、喷雾剂等,规范的方剂名称就是将某一剂名置于一方名之后所构成。相对而言,剂名的含义比较显露和简单,而方名的含义多深刻和复杂。   决定一方之名大致有以下几方面规律:   1.1 方名取义于方中药物   其一是方中药物不多,将方中所有药物都列于方名,如栝楼薤白半夏汤、甘麦大枣汤等。二是取义于方中第一味药名,如麻黄汤、桂枝汤、酸枣仁汤等。三是取义于方中主要药物,如《卫生宝鉴》人参蛤蚧散,全方用药八味,而只取两味主药命名《张氏医通》龟鹿二仙胶,全方用药五味,也是取两味主药为名。   1.2 方名取义于方中药味数   一是药味数加功用为名,如十全大补汤、五味消毒饮、三物备急丸等,其中“十全”、“五味”、“三物”均指方中药味数,“大补”、“消毒”、“备急”则为功用;二是药味数加药物共性为名,如三白散(三药皆色白)、三生丸(三药均生用)、五仁丸(五药均用仁);三是在药味数后修饰词为名,如二至丸、二妙散;四是药数加主药为名,如一物瓜蒂汤、十二味人参汤、六味地黄丸;五是以方中药物用量比例为名,如六一散、一六甘露散。   1.3 方名取义于全方之功效   如生肌散,意谓其方有生肌长肉的作用;肥儿丸,有健脾助消化,促进小儿生长壮实的作用;祛虫丸,有驱除各种寄生虫的作用;排石汤,有排泄体内结石的作用;镇心丸,有镇心安神的作用。或功效加主药为名,如牛黄上清丸,以牛黄为主药且能清散上部火热之邪;或直接用赞誉性形容词为名,如“如圣散”、“如神汤”、“神效膏”等。   1.4 方名取义于全方主治病证   如疟疾饮,主要用于疟疾的治疗;黄病丸,主要用于治疗血气不足之黄胖病;腹水丸,方中用药多有逐水泻下的作用,基本上是治疗腹水之专方。   1.5 方名取义于书名或人名   如“金匮肾气丸”意为该方出自《金匮要略》,以区别其他名“肾气丸”者;“指迷茯苓丸”始义指《指迷方》中的“茯苓丸”,日久则将书名与原始方名混在一处了;“孔子枕中丹”借孔子名而义谓其方珍贵;“葛玄真人百补构精丸”,似谓方出葛洪从祖葛玄真人,实也仅在誉其珍贵;“诸葛行军散”、“诸葛武侯行军散”,均是借诸葛孔明之名以誉其方效。   1.6 方名取义于方中主药的炮制方法   如七制香附丸,说明方中香附需用7种不同的方法炮制;九制大黄丸说明方中大黄要用9种方法炮制。   以上是古今中医方剂命名的主要的,也是基本的规律,但仍有少数方剂的名称不在以上6类之中,如“十三太保”、一号乾象方和十号节象方、七号晋象方等。 2 引起方剂名称混乱之原因 中医方剂的名称,是几千年来医家们治疗疾病综合应用中药的文化反映,由于历史、学派、地域、习惯甚至封建、宗教和迷信的原因,造成了同一首方剂,在不同的书籍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的名称,甚至在同一医生的同一本著作中,也可能对同一首方剂予以不同的名称,而造成方名混乱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2.1 方名与学术发展有关   人们在利用自然的药物治疗疾病之初,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从简单到复杂,从表象到深层,从直观到联想。为了记忆的需要,为了传播的需要,对于确有疗效的药方,就有必要予以描述性称谓,因此出现了方剂的名称。   早期的中医方剂并无方名,如《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的原始资料均为某些具体病状用某几味药物,《黄帝内经》所载数方也多无方名。《伤寒论》、《金匮要略》代表了一个历史时代的中医药整体水平,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主要临床学科已经成形,书中诸方都有较为规范的名称,其命名多取义于方中药物,部分方剂的名称取义于功效或主治病证,其剂型以汤为主,其次为散、丸,由于剂型不多,方名取义的思路相对一致,所以名称比较规范。   随着医药学

文档评论(0)

gangsh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