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伶官传记
作者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吉水人。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序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欧阳修进入政界后,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危机越来越令人不安。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针对当时的敝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耽心五代惨痛历史即将重演于是自己动手,《伶官传序》就是根据五代时战乱频起,篡弑相寻,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撰写的。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后唐庄宗李存勖(xù)取得政权后,荒淫腐化,癖好音律,宠用伶人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让他们做官掌权,以致败政乱国,只做了三年皇帝便身死国灭。为了提供历史借鉴,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写了一篇《伶官传》,记述了相关史实。《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我的小结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通观全篇,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叙事生动晓畅,论证层层深入,感情深沉浓烈,实为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历代的文学家多视此篇为范文,倍加赞赏,如明代茅坤称此文为“千古绝调”,清代沈德潜誉此文为“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欧阳公之文风、政见与为人,于此文可略见一斑。古琴 华夏正音伶官式伶官式,传为周虞隋所作。隋时为周代伶官,史籍载其“有大礼,减琴做三尺六寸,生顶额,势有大声,进于文王,加少宫一弦成六律,后武王亦加少商一弦成七音,至成王时,三叔流传而不知,隋乃做周公操以献成王令奏之,隋流涕不已,天大雷电以风禾偃木拔邦,人大恐,王因启金縢,复用周公。”意思是说隋将古琴定制为三尺六寸,并加上琴额,从而使琴音扩大。隋将改制后的琴进献给周文王,周文王又将五弦的琴加一弦(少宫)得六弦,其后周武王又加一弦(少商)得七弦。于是才有了古琴今天的整体面貌。从中可见,我国古人自周代便开始通过对琴体进行改制来调整琴音,而伶官式正是在这一时期定型的琴制。天音琴坊出品的伶官式,由卢荣先生根据《五知斋琴谱》所载,并在龚一先生指导下,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调适。使得天音琴坊所斫伶官式古琴,在保持古貌的前提下,在音色方面能够更加适合现代专业化演奏的需要。这也正是虞隋创制伶官式的初衷。《混沌材.伶官式》 “混沌材”琴为传世北宋名琴,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此琴为名家刘安世所斫,迭经毛仲翁、周鲁封重修。清末之际,此琴为诗梦斋女弟子白达斋所藏,后辗转归夏莲居。《五知斋琴谱》误将刘安世定为晋人,故夏氏题晋制。1958年夏莲居将琴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混沌材”琴通长123.5厘米。伶官式,琴面两侧浑圆,当中较平,呈扁弧形。有效弦长115.3、肩宽19.2、尾宽14.0、最厚4.5、底厚1.0厘米。琴身髹黑漆,露朱漆地,螺钿徽。通体发冰裂断纹。琴腹龙池凤沼皆作长方形,沿口皆有镶边。池19.5×2.8、沼10.9×2.7厘米。琴面为桐木斫,龙池纳音中间下凹,凤沼纳音中间凸起,两边下凹,岳山横陈琴首之上。最高1.5、长18.0厘米。承露圆角,宽2.7厘米,长如岳山,弦孔距2.0厘米。焦尾冠角较圆,足为圆形木制,轸为一节竹根制成。琴内有阴刻篆书“刘安世造”、“毛仲翁修”、“周鲁封重修”等字。琴背龙池上方阴刻行书“混沌材”3字,下有阴刻行书:“羲皇人已杳,留此混沌材。想是初开辟,声音妙化裁。完然一太璞,解愠阜民财。不凿庄生窍,古风尚在哉。”款署:“会稽黄镇仲安跋于晚江。”池旁右侧阴刻行书“晋制宋修”,池左侧阴刻“一翁”。下有“夏伯子”阴文方印一枚,即夏莲居。该琴发音清实。谢谢观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