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臺大開放式課程.ppt

  1. 1、本文档共8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臺大開放式課程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本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於公共領域之 本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於公共領域之 本作品已超過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屬於公共領域之 * * 這一段的關鍵語是「豪傑之士亦難於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王國維認為一種文體被過度創作之後,難以再有新意,才士遂轉而尋求新體,於是新體日盛,舊體遂漸衰微。此外,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1]的序中也說: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2] 此段並未直接點出「後世莫能繼焉」的理由, 但結合前一段看,顯然是因「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傑之士亦難於其中自出新意」。筆者以為:王國維的觀點,只是從藝術造詣的層面立論,而且在文學史上不見得是事實。 * [1] 按:此書或稱《宋元戲曲史》。 [2]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序》,收入《王觀堂先生全集》(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第14冊,總頁5975。 錢鍾書《談藝錄》指出類似王國維主張的說法起源甚早,並歷引劉祁《歸潛志》等十餘家之說以為佐證。[1]其實這類「難出新意」的感慨,當是自古有之,《文心雕龍》即已提到,〈變通篇〉就說:「夫誇張聲貌,漢初已極,自茲厥後,循環相因,雖軒翥出轍,而終入籠內。」這便是所謂「難於其中自出新意」的看法。劉勰隨即舉了枚乘、司馬相如、馬融、揚雄、張衡的賦作以為例證,說他們賦中的文句:「此並廣寓極狀,而五家如一。」 * [1] 見錢鍾書:《談藝錄》「論文體遞變」條,頁34、35。 * 「諸如此類,莫不相因。」不過劉勰並不以為既然如此文體便必須遞變,他認為「參伍因革,通變之數也」,實際的做法,即:「名理有常,體必資於故實;通變無方,數必酌於新聲;故能騁無窮之路,飲不竭之源。」他的看法是認為藝術是有無窮可能性的,端視作者如何耳,和王國維認為「難出新意」的觀點不同。 錢鍾書的看法,近劉而遠王,並舉駢文、散文為例說: 夫文體遞變,非必如物體之有新陳代謝,後繼則須前仆。譬之六朝儷體大行,取散體而代之;至唐則古文復盛,大手筆多舍駢取散。然儷體曾未中絕,一線綿延,雖極衰於明,而忽盛於清,駢散並峙,各放光明。陽湖、揚州文家,至有倡奇偶錯綜者。幾見彼作則此亡耶?[1] * [1] 見錢鍾書:《談藝錄》「論文體遞變」條,頁35。 在文學史上,的確如錢氏所說,駢、散文呈現彼此迭見興衰的局面,賈生、史遷以散體龍吟於西漢,而退之、子厚亦以古文虎視於中唐;徐孝穆、庾子山以駢文稱雄於六代,而洪亮吉、汪容甫亦以儷句享譽於有清;並非後起者完全能取代,而先興者必然遭滅絕。可見王國維的說法,對某些狀況而言,雖能然確是事實;但就整體論,則不無失之片面之嫌。 錢氏又指出:西方文學理論中也有學者「采生物學家物競天演之說,以為文體沿革,亦若動植飛潛之有法則可求」,換句話說,是以優勝劣敗來詮釋文體的演變。但錢氏又說有另外的學者力加反對:「一據生物學,一據文學史,皆抵隙披瑕,駁辨尤精,顧知者不多,眢論尚未廓清耳。」[1]其觀點和前引文一致。 * [1] 以上所引,見錢鍾書:《談藝錄》附說七「西人論文體演變」條,頁43、44。 歸結而言,錢氏的觀點,可以從以下的引文中見出,錢氏說:「王靜安《宋元戲曲史.序》,有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之說。謂某體至某朝而始盛,可也。若用意等於理堂,謂某體限於某朝,作者之多,即證作品之佳,則又買菜求益之見矣。」[1]他基本上是反對「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說法的。 然而,以上各家所論,事實上只限於對藝術性、抒情性較高的作品的觀察,絕非王國維自己所宣稱的「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於此」。 * [1] 見錢鍾書:《談藝錄》「論文體遞變」條,頁37。 古代文人筆下所謂「文體」,在概念上其實有些含糊,辭賦、詩詞謂之「文體」,策問、連珠、祭文、書啟也稱「文體」,這可從明代吳訥的《文章辨體》、徐師曾的《文體明辨》都將上舉二類稱為「文體」窺知一二。所以我們有必要在此稍加釐清。關於前者,我們可稱之為「藝術性的載體」,而後者稱為「應用性的載體」,這二類不能等量齊觀。「藝術性的載體」的興衰,前文已指出和「難出新意」不一定有關;而「應用性的載體」的興衰,更不是由是否具有「新意」來決定。譬如上文討論的字說,它的產生與衰亡,乃是由冠笄之禮的衰頹與社會環境的變遷來決定的。 * 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我們還可以指出不少例證,例如在敦煌文書及唐宋人文

文档评论(0)

maritime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