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通銅質管件接頭水平複動化鍛造模組設計分析-模具技術研發中心
研 究 生:李信龍 指導教授:楊俊彬 博士 中華民國100年5月20日 四通銅質管件接頭水平複動化鍛造模組設計分析研究 A Study of Horizontal Multi-Action Forging Die Set Design and Analysis of Brass Joint Which Has Four Axes 大 綱 一、前言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與步驟 四、結果與討論 五、結論 一、前言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與步驟 四、結果與討論 五、結論 前 言 目前鍛造技術之發展目標為尺寸精密化,下料省料化及生產快速化三個方向。 傳統的鍛造方法大都應用於鍛製實體鍛件,但是若像高壓接頭、歧狀閥件等具有單方向或多方向孔穴之特性,若可應用複動化鍛造技術進行生產,即可達減少工程道次、減少下料體積、減少加工時間之目的。 使用精密複動化鍛造模組進行無毛邊鍛造工作,可使鍛件達到近淨形之目標。 一、前言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與步驟 四、結果與討論 五、結論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四通銅質管件接頭」為載具,進行水平分割水平複動模組研究開發與製造,以期達到減少製程道次、減少材料浪費及減少加工時間之目的。 主要研究為使用DEFORM模擬分析軟體之鍛造成形方式,進行模具實體的開發,並搭配最適當之複動機構,應用CAD軟體設計繪製複動化鍛造模組及加工製造開發出實體模具。 進行實際鍛造實驗,以驗證設計成果。 傳統鍛造模具與複動化模具之比較 一、前言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與步驟 四、結果與討論 五、結論 研究流程 四通銅質管件接頭水平複動化 鍛造模 組 設計分析研究 文獻探討 選定研究載具 水平複動機構設計分析 DEFORM 3 D 成形模擬分析 模組設計 製程規劃 加工製造 組裝測試 設定參數 鍛造實驗 資料擷取 分析討論 研究成果 OK NO 研 究 載 具 本研究載具如圖所示,其應用為桶裝瓦斯之連通接頭,由於四通管件接頭為軸部有通孔之設計,鍛後須進行機械加工,但若採用水平複動化鍛造方式則可以一次完成鍛製作業,並完成部分軸部中空孔,減少機械加工量降低生產成本;產品之光度及尺寸精度亦大為提高。因此,四通管件接頭極適合作為開發水平複動化鍛造成形模組之載具。 CAE模擬分析示意圖 胚料 側向沖頭3 下模仁 側向沖頭4 側向沖頭2 側向沖頭1 連桿機構模組設計 主要是藉由連桿與滑塊之原理,配合浮動模座來完成水平複動之目的。連桿機構模組之設計如圖所示,在水平方向則分別依需求可設計多組連桿組,當上模座往下運動時,驅使連桿擺動,但因側向沖頭被上模座與浮動模座拘束,只能產生水平方向之運動,於是連桿推動各側向沖頭水平等速擠入模穴成形。 連桿機構運動分析 D=Lcosθ L:連桿旋轉中心點到沖頭滑塊旋轉中心點之距離 θ:連桿與水平線之夾角 D2-D1:沖頭水平位移量 一、前言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與步驟 四、結果與討論 五、結論 3.複動化鍛造模擬分析參數設定 1. 胚料尺寸:ψ25 mm × 113.4 mm L 2. 胚料體積:55665 mm3 3. 胚料材質:C 37700鍛用黃銅 4. 胚料網格:50000 5. 胚料溫度:800℃(熱鍛) 6. 模具溫度:200℃ 7. 定剪摩擦係數μ:0.3(黃銅熱鍛石墨潤滑) 8. 閉合模具速度:10mm/sec向下 9. 側向沖頭速度:10mm/sec 胚料成形流動分析 負荷模擬分析 Y軸向之沖頭開始對向等速的壓縮胚料,胚料開始產生塑性變形;X軸向沖頭亦同時等速前進,但因為尚未接觸胚料,所以負荷為零。 負荷模擬分析 Y軸沖頭持續擠壓,填充中孔,負荷約為23400N;胚料開始產生塑性變形;X軸向之外徑及中空孔逐漸成形10600N。 負荷模擬分析 鍛件成形完成,胚料充滿模穴,同時在軸部完成預沖孔,上模之成形負荷約為192000N,約19.6噸。 胚料成形流線模擬分析 水平複動化鍛造成形實驗 PART 2~ 水平複動化鍛造成形作動程序 水平複動化鍛造過程 胚料置入 鍛造完成 實際鍛造影片 黃銅鍛造成形負荷 從鍛造開始至行程約11mm之間為合模行程,合模力約85tons。 負荷之瞬間接觸加上油壓流動之慣性阻尼效果,負荷最大值約130tons。 自鍛造行程11mm到34mm為鍛造成形階段,最大鍛造負荷約為110tons,扣除合模力後之實際成形負荷約為25tons。 側向沖頭R角、導角增大鍛造實驗結果 將R角與導角修大後,已改善流穿與摺料現象, 外觀與流線判斷亦無其他缺陷產生。 鍛 件 比 較 傳統鍛造 複動化鍛造 一、前言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與步驟 四、結果與討論 五、結論 結 論 1.經由DEFORM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