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禁止令性质及其执行制度.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探禁止令性质及其执行制度.doc

初探禁止令性质及其执行制度   摘 要:随着《刑法修正案(八)》的实施,禁止令出现在全国各地法院的刑事判决中,适用的案件集中体现于未成年人犯罪、故意伤害类犯罪以及金融犯罪等领域,其形式也可谓复杂纷繁。禁止令依附于刑罚,同时又试图突破当前中国的刑罚体系,从而达到预防犯罪之目的,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问题。禁止令是否禁之有理,实践中是否有用武之地,这些问题皆有待于学理上的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禁止令;保安处分制度;管制;缓刑;社区矫正制度   二十世纪以后,随着刑事实证学派的教育刑、目的刑和社会防卫思想的进一步推行,刑罚制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以人道主义为基础的新阶段,世界各国刑罚逐步走向轻缓化和非监禁化。于2011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八)》第一次将禁止令纳入我国刑罚体系,在提倡刑罚谦抑性的时代背景下,其积极层面的意义,远非禁止令表面三字所能涵盖。然而笔者认为,探其根本,禁止令所赖以存在的理论依据并不成熟,同时禁止令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显得与目前中国刑罚体系格格不入,加之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社区矫正制度,无疑会使禁止令的价值会在司法实践中大打折扣。   一、禁止令性质之析   自《刑法修正案(八)》颁布之后,关于禁止令的定性问题就一直是刑法学界热议话题之一。诸多国内学者认为,禁止令是我国刑法对国外保安处分制度的借鉴,是具有保安处分性质的强制性非监禁刑罚监管措施。不可否认,保安处分基于人权保障和社会方位的双重价值,能很好的满足多元化的社会实践需求,[1]可是能否将禁止令看做保安处分在我国的前身,乃至将其看做我国保安处分刑法化的一块试金石,笔者认为尚有不妥。   首先,禁止令的适用必须以判处管制或缓刑为前提。禁止令不是一种新的刑罚,而是对管制犯、缓刑犯具体执行监管措施的革新。[2]可以看出,禁止令并非一项独立的刑罚处罚措施,必须以适用管制或缓刑为前提,其本身不能单独适用。而保安处分恰恰相反,多数是在排除刑罚适用的情况下予以单独适用,是通过矫正、感化、医疗等非刑罚处罚的方式,改善适用对象,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特殊措施。   其次,人民法院适用禁止令,应当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况来确定。《关于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适用禁止令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指出:犯罪情况具体包括犯罪分子的犯罪原因、犯罪性质、犯罪手段、犯罪后的悔罪表现、个人一贯表现等情况。因此,在确定具体适用禁止令的形式、时间时,不仅要将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纳入考察范围,同时也必须充分考虑到行为人的犯罪事实。而保安处分所依据的是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违反刑法的极大可能性,即保安处分仅以犯罪分子人身危险性为要件。换言之,在适用方面,禁止令所要求考虑的因素相较于保安处分的要更宽泛。其实,此处的不同也正是因为笔者上述之所言,即禁止令必须依附于管制或者缓刑这两种传统刑罚处罚方式,既然已涉及具体刑罚处罚方式,行为人的行为已然构成一定程度的犯罪,所以确定禁止令的适用时,必然要求将行为人的犯罪事实纳入考虑范围,而保安处分恰恰可以独立于传统刑罚方式。   再次,保安处分适用的对象相较于禁止令的适用对象更为广泛,不仅包括已犯罪者,也包括有犯罪嫌疑或妨害社会秩序嫌疑的人,具体而言大致有: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吸食毒品者、酗酒者、惯犯等。此类型的行为人仅依赖刑罚难以矫正恶习,但通过保安处分,用矫正、感化、医疗等各种方式的禁来排斥罚,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然而,禁止令是对已然犯罪者而言的。可以说,我国禁止令的重心在于消极监督和管束,而国外保安处分则兼顾积极辅助和保护。   因此,尽管禁止令带有一丝保安处分的色彩,制度设计借鉴了保安处分,但又根本有别于保安处分。禁止令的立法目的在于强化对犯罪分子的有效监管,促进其教育矫正,防止其再次危害社会。如我国目前已出现在判决中的禁止令类型:禁止被告人在缓刑考验期内进入酒吧、网吧等场所,禁止被告人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进入酒吧、娱乐场所,禁止被告人从事酒类生产经营。禁止令只是为了适用刑罚执行方式的需要,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一种必要的行为管束,其既非新的刑罚种类,亦非国外的保安处分,将其视为辅助刑罚发挥作用的强制性约束措施更为稳妥。   二、禁止令理论之析   禁止令系我国刑法新生之物,然而,观之其乏陈可述的规定,却可以发现多有自相矛盾之处,相关立法理念也与刑法应有价值相违背。可以说,现今,禁止令所赖以支撑的理论依据并不成熟。   (一)禁止令存在前提有反逻辑   根据我国《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适用缓刑的前提条件之一是犯罪分子没有再犯罪的危险。而在适用禁止令的时候确需要进行人身危险性的评估,也就是说必须考虑到犯罪行为人的再犯可能性。如果对犯罪分子判处缓刑,那么就意味着犯罪行为人已经被认定为没有再犯罪的危险,那么适用禁止的前提便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