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与国家认同——社会学视野中的古琴艺术变迁.docx

文化遗产与国家认同——社会学视野中的古琴艺术变迁.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化遗产与国家认同——社会学视野中的古琴艺术变迁文化遗产与国家认同——社会学视野中的古琴艺术变迁

文化遗产与国家认同——社会学视野中的古琴艺术变迁王咏(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江苏南京 210093)[摘要]本文着眼于古琴艺术由“阶层艺术”、“人民艺术”、“民族文化”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迁过程,对古琴身份概念的细微变化进行了社会学解读:作为古代“士”阶层文化象征资本,古琴艺术是典型的阶层艺术。建国后,古琴艺术为了获得生存权,进行了种种“去阶层化”(人民艺术)的现代性改革。在全球化背景中,古琴再次被国家想象为全中华民族共享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文化符号,晋升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展示了不同的历史场景中古琴承载了不同的文化-政治身份,论证了文化遗产的建构对国家整合与认同的重要意义。[关键词]古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认同[中图分类号]J607;J605;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67(2011)04-0024-07收稿日期:2011-06-04作者简介:王咏(1972—),女,江苏南京人。社会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社会学。“倾听音乐就是倾听所有的噪音,并了解到,运用它进而控制它便是一种权力的反映,了解到它本质上是属于政治的。” [1]古琴艺术的变迁具有深层的社会学意义。从阶层文化(艺术)到民族文化(艺术)再到全球化视野中、代表国家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定位的转变具有深度文化-政治意义。通过上个世纪初到本世纪初百年古琴的盛衰,可以看到,在不同历史时期,民族文化象征体系是一种文化-政治建构过程,这种过程对民族整合和国家认同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一、遭遇启蒙:“垄断性”阶层艺术的危机古琴是“士”阶层的文化象征资本。“自古以来,琴一直是中国每一个有教养的知识分子——‘文人’各具的知识和必修的课目。”[2]吴钊.明清琴乐多元发展的思考[C]//台北市立国乐团.世纪古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市立国乐团, 2000:1.而“知乐”又代表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政治能力。“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3]蔡仲德. 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272-273.此“音与政通”的论点,使得以“勤王”为己任的“士”阶层选择了琴作为君子修养的身份符号。古琴艺术具有鲜明的封闭性、垄断性,属于典型的阶层文化。它是整个士大夫阶层表达政治主张以及感叹群体命运的重要手段之一,反映了消费这些艺术符码的“士”阶层共享的价值观和生活世界。欣赏古琴需要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这使得古琴成为“士”阶层的垄断性文化资本。传统古琴的实践者和阅听人还具有同一性,即表演、阅听以及评判的角色都是士大夫群体,古琴艺术成为一种追求“知音”、封闭性极强的艺术种类。作为一种阶层文化,古代古琴界更像一种会员制度的艺术俱乐部,它强调身份认同,追求共同体内部流通的审美体验,以便维护本阶层的社会声望和精英地位。20世纪初古琴艺术的急剧衰落,与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以及整个知识界对新型国家的急切期盼相关。衰落的国运导致了知识界对儒学和传统文化合法性的质疑。当时社会最需要的是启蒙全民的、具有强大社会动员力量的新文化。“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推行者来说……中国古代的圣贤/士绅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到了20世纪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圣贤/士绅文化’已经成为历史前进的障碍。”[4]王铭铭.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5.于是,旧文化(主要是儒学)与“民族文化”间出现了断裂。中国于上个世纪初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建设,民族文化的自觉正是在“华夷之辩”中模塑而成,即中国“民族文化”这个概念是在受到西方列强的威胁才建构出来。“1840年起鸦片战争,在之前,一直是西方传教士(19世纪末为止)支配‘中国人的文化’这个话语,直到19世纪末以后,华语世界才大量涌现谈自己文化的潮流。” [5]5王铭铭. 逝去的繁荣:一座老城的历史人类学考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把每个斗争中的国家比拟成占有一个由其文化的特殊精神所激励的独特社会,目的正在于为各民族营造自立的国家提供合法的解释。”[5]5-6王铭铭. 逝去的繁荣:一座老城的历史人类学考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因此,我们“自己的文化”这种表述具有特定的政治实践意义。中国“民族文化”(自己的文化)的概念从一开始就有着深度政治排序内涵。各种地方性传统和乡土民间生活方式等一切看来与大写历史、理性启蒙无涉的文化大多被政治和知识精英斥为与“进步”相对立的“封建迷信思想”或“腐朽没落文化”。在“五四”启蒙主义语境中,先进知识分子引进的西方现代文明,占据了主流地位,整个传统

文档评论(0)

yyanrlu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