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

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 【摘要】:“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是“20世纪的智慧人物”,被誉为集东西方智慧于一身的“文化大使”和“真正的世界公民”,是中国文化在西方传播的典型个案。从林语堂的英文著译出发,从跨文化传播的维度探讨林语堂中国智慧的建构过程、传播动因、传播策略与接受效果,并通过对林语堂传播中国智慧整个流程的考察,审视其著译行为与著译思想及其之间的关联以及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功能与效用,以期从认识论到方法论、从过程论到效果论等方面对著译研究进行一次新的尝试,对翻译与传播、翻译与创作的整合进行一次新的探索,这一切构成了本文主要探讨的核心问题。基于此,本文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对林语堂著译文本单维的扫描与静态的摹写,而是作为一种文化传播事件,将其还原到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对其著译思想与策略进行多维的透视、整体的观照与动态的考量。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六章。绪论部分首先简要回顾了历史上“中学西渐”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与不足,梳理和评述了林语堂著译活动现有的相关研究;其次阐明了本论文的选题原因与研究意义、介绍了研究对象与目标、研究意义与方法;最后交代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整体框架。第一章是对林语堂跨文化传播中国智慧历史文化语境的考察。通过与当时国人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和国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林语堂的文化观与同时代人的不同:既不像“国粹派”那样抱残守缺,又无“西化派”的激进与偏颇。文章进而深入探讨了林语堂中国文化观形成和发展的轨迹,指出林语堂经历了从“语丝”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解构、“论语”时期对中国文化的反思与重构到海外阶段对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三个主要阶段。最后探究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林语堂传播中国文化的深层动因。阐明了赛珍珠的“催生”与辜鸿铭的影响以及对传教士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一书的回应以纠正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是林语堂海外英文著译的直接原因,而深层原因则是通过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播,医治西方科学主义泛滥所导致的病痛,会通中西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填补一个不可或缺的中国人文元素。第二章是林语堂跨文化传播中国智慧的具体内容。本章首先解读了林语堂的中国智慧“因子”,即以中国人文主义精神为基础的“现实主义精神”、“幽默感”和“生活的艺术”。而林语堂对三个智慧因子的融会与贯通则生成了具有儒家“血统”的“半半哲学”和具有道家“基因”的“抒情哲学”。接下来是对两者内涵与特征的探讨及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考察,揭示出“半半哲学”以儒家的中庸为基础,以“情理互动”、“儒道互补”和“古今融合、中西对照”的主要特征;而“抒情哲学”的主要特征则表现为“闲适情怀”、“诗意存在”以及“幽默”、“闲适”、“性灵”等艺术支点的“三位一体”。“半半哲学”与“抒情哲学”的互动则构成了林语堂的中国智慧的核心和两个最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林语堂跨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第三章是对林语堂著译行为背后著译思想的探讨。首先从语言哲学的高度,追根溯源,解读了林语堂“翻译艺术论”的美学根源、翻译标准的语言学基础、以及“美译”理论的多重背景,指出林语堂的翻译艺术观源于表现主义美学家克罗齐的“翻译创作论”和道家的基本美学思想的共同影响与作用,而林语堂“忠实”标准中的“句译观”则源于其“字神论”中的人文精神与生命意识以及“以意念为中心”语言观;“通顺”标准则是翻译语言与创作语言“清顺自然”的和谐一致,同时与林语堂的“语性论”密切相关;“美”的标准则是文体、风格和内容等的一致要求。由此探讨了林语堂的翻译观与其语言观、文化观、创作观、美学观以及文艺观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次是对“改写理论”观照下林语堂编译思想的研究,文章分别从文化学派的视域、解构主义的向度、传播学的视角以及英汉互译改写的特质等多个维度充分论证了林语堂编译行为的合法性与理论基础。最后通过对林语堂的翻译哲学——英译汉中的反对“欧化”,汉译英中的主张“汉化”——的揭示,提出了中国智慧传播中的“中国腔调”的论断。第四章是对林语堂英文翻译策略的研究。首先是对林语堂翻译策略的外部研究,其中“超文本”研究考察了意识形态、主流诗学以及赞助人等文本之外的因素对林语堂的“正文本”生成的制约关系,同时揭示了林语堂文本选择的内部动因;对林语堂“副文本”的研究则揭示了其通过语言操纵和非语言导引等“副文本”形式对“正文本”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和补偿功能。其次是对林语堂编译策略的研究。编译是林语堂整个翻译行为中主要的翻译形式,文章揭示了编译过程中作为译者的林语堂对原文文本从语言层面的改写到文化层面的操纵。从序言操控、标题导引到阅读方法的说明,从文本重组、“夹叙夹译”到“释译融合”,林语堂通过多种编译形式实现了他跨文化传播的最终目标。最后探讨的是林语堂编译过程中异化策略与归化策略的兼容以及对比与比较方法的成

文档评论(0)

skewgu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