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荀子勸學》補充講義
第三課 荀子勸學 補充講義
一、荀子
荀子,名( ),被尊稱為荀卿、孫卿。戰國末年( )國人,約晚於孟子。(由孟子《告子篇》推論而知)。與孟子同屬( )學者,但荀子一生崇孔非孟,其思想與孟子有很大的歧出。這使得他的弟子( )、( )走入了法家,為法家的代表人物。關於荀子的事略,最早見於司馬遷史記和劉向《》書。根據史記孟荀列傳的記載,荀子在五十歲以後三為祭酒。遭齊人讒言,乃適楚,()他為蘭陵縣令。春申君死,荀子亦被廢,家居蘭陵。其後荀子在蘭陵講學著述以終。荀子除了集之大成外,同時也是集先秦諸子思想的大成者。雖然荀子集各家學說於一身,但卻能建立獨自的思想體系。他的優點是不拘泥於舊說,而能具體地把屬於個人色彩的創新思想地展現出來,並且能夠充分地反映社會的現實性。「以禮為治」的政治思想荀子的思想旨意為何?清代王先謙在荀子集解的序文說:「荀子論學論治,皆以禮為宗,反復推詳,務明其旨趣。」可知「禮」就是荀子全體學說的關鍵所在,也就是說,「禮」就是宇宙萬事萬物的原理。因此,「禮」是聖人王者用以善群養民、支配中國政治的一種方法和手段。荀子以「禮」為治國之具,乃是因為「禮」在政治上有「經國定分」的特殊功能。根據王制篇「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不能屬於禮義者,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禮義,則歸之卿大夫」之說,可以知道荀子所講的「禮」,正是建立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以及富國強兵之道的憑藉。所以荀子禮治思想的起源是基於政治上的需求,這是他透過對人性的徹底觀察後所得的一個結論。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有心理及生理兩種欲,在以人倫為基準的社會生活之中,人的欲望必須受到相當的約束才能確保社會的秩序。
荀子認為,欲求的動機會限制人們的思想行動,如果欲求得不到滿足,人們會將這種無法獲得滿足的欲望看成是一種自然現象,而將限制這種欲望的道德觀視為反自然的行為。然而,過群體的生活原本是人的本能之一,因此,如果人們放任自己的本性,那麼社會上就會發生侵略鬥爭、弱肉強食、迫害傷殘、淫亂猥雜的事情,其結果,社會必定會陷入混亂困窮之中。荀子有鑑於此,於是便設計出一套人們在倫理及政治生活上必須遵守的規準,以疏導人們的欲望及消弭混亂的根源。這個規準就是「禮」。荀子說:「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禮論篇)「古者聖王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於治,合於道也。」(性惡篇)
在上述的引文中,荀子認為禮的政治意義重於倫理意義,因此,創造平等、合理的社會秩序是禮治的最終目的。在荀子而言,當人們與生俱來的本性傾向於惡時,則必須接受「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才能「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可知,唯有禮義才是善導人性的最高原則。天道觀 荀子天道觀主要的見解見於天論篇。天論篇在荀子的學說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所謂「天論」,即是論天之意。荀子的天道思想直接地影響了他的人性論。因此在討論荀子的人性論時都習慣地將「天」和「性」的思想連接在一起。
「天行有常」是荀子論天的基本觀念。荀子認為,天體的運行有其既定而且亙古不變的軌道和法則,也是一種自然律,而荀子就是從這個自然律中啟開了人世間的一切興衰治亂與天無關的「天人之分」的思想。「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荀子認為,堯為聖,桀為暴,聖能平治天下,暴使天下敗亡,乃是堯桀有不同之治,全在乎人為,與天無關。所以說: 「治亂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厤,是禹桀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天也。時邪?曰:繁啟蕃長於春夏,畜積收藏於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時也。地邪?曰:得地則生,失地則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地也。」
荀子反覆地申論人世間的治亂和天、時、地是沒有關係的,認為天、地、時都是自然現象,不具備任何主宰人事的力量。所以,他主張人不可對天有任何的企求或怨慕。因此說:「不可怨天,其道然也。」「其道然也」即天道自然如此之義。荀子主張「天人之分」,其目的就是要分離天和人的關係。雖然這種思想在今日而言不算是甚麼創見,但是在二千年前的中國社會提出來卻是相當令人矚目的。事實上,荀子的天道思想只是在喚醒人們重視「人」的能力,並實踐「以禮為治」政治理想,而非從科學的觀點來討論天。
在荀子的天道觀裡,天只是一自然體。天論篇說:「星隊木鳴,國人皆恐。曰:是何也?無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凶凶也輟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