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歌传承的疍家的历史文化和风情
? 发布时间: 2009年6月15日 新闻作者:记者 龙杰?? 新闻来源:绿色中国广西图文频道
在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北部湾沿海一带,居住着一群特殊的群体——疍家人。虽然他们已洗脚上岸,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千百年来的生活习俗……在广西北海随处可见疍家篷,见证了一个以歌传承的疍家历史文化和风情。
疍家的由来:在南中国海洋辽阔的水面上,曾经活跃着一群长期浮居于海上的人们,因其艇如蛋型,故史籍称之为“疍家”,其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和福建沿海一带。在历史和人们模糊的记忆中,疍家仿佛自天玄地黄之初便生于水上,居于舟船,随潮往来,逐水而居,以出海打鱼、采珠为生,漂泊无定,被称为中国的“水上吉卜赛人”。在中国的历史上,疍家是个特殊的群体,对于该群体的由来,由于缺乏文字史料记载,至今也没有一个权威、统一的说法。有人认为他们是古百越族的后代;有人说他们是56个民族之外的另一个少数民族;还有一种说法更具传奇色彩:“东晋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卢循顺海南下,战败后部下四散而逃,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杀,有一部分士卒乘船漂泊沿海一带,成为水上人家,从此以后,他们在水一方从事着打鱼、采珠、摆渡等职业,他们就是今天疍家人的由来。
由于身份来历不明等特殊原因,官府为了更好的控制这个群体,对他们实行约法三章,内容其中有不准上岸居住,不准读书识字,不准与岸上人家通婚的强制规定。因为有了这个规定,特别是不准读书识字,造成了很恶劣的后果,造成了近千年以来,没有文字记载。同时,因他们世代极少上岸,鲜与陆上的居民接触,无论在性格、语言、服饰、居所、婚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均自成一体,形成了极富浓厚海上风情的族风民俗,这被称为“疍家文化”。
在广西北海区域居住的居民属外地流寓,其中疍家落户较早。远在晋朝,便有疍民从江浙、福建、珠江三角洲等地移泊到北海港南湾,在生产上主要以捕鱼和采珠为业。后因南湾不易躲避西南风浪及台风等自然灾害,而移泊外沙内港港叉处。而今天,北海的疍家主要分布在沿海的外沙岛、地角、华侨一带。
疍家风情:疍家服饰以古朴、原生态为标志,受海洋文化的影响,疍家无论衣饰、居所、语言、习俗等都别具风情。疍家原始的衣着,源自蓝天和大海的图腾,以蓝色为基本色调,无论男女都穿着短、宽、窄袖的上衫,宽短的裤子及于足踝之上,在沿海一带不论四季,都可见到头戴既可遮阳又可挡雨的海笠(垂檐竹帽),在海上作业捕鱼劳作的人们基本上是跣足。而疍家女们喜爱留长发,姑娘们在头饰上,把头发结成不容易散开的五绞辫,发梢上缀红绒,方便海上捕鱼劳作,而休闲时就是另一番打扮,把长发梳成长辫,自然摇晃垂及腰际,体现女性的青春活力,使之成为疍家女一道独特的风景。结了婚的妇女们则把长辨在头项上盘成髻,在海上作业时,习惯在头上包一块方格花纹的夹层方布,一角突出前额,一角垂于脑后,疍家俗称猪嘴,方巾的左右两角交结于下颊。疍家的这种装束打扮,利于海上作业和遮蔽风日,便于步滩涉水和渔业劳作。
疍家民居:疍家人从出生时,就习惯于水岸两栖。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他们赖以生存的船只,便是他们唯一的家。为了生产、生活的方便,疍民们便依岸临水,植木为椿,架栋为椽,上覆竹瓦,围以竹壁,地铺木板,被本地人称为疍家棚”。疍家棚的面积一般在40平方米左右,外观有点像少数民族的吊脚楼。疍家人很爱洁净,一般都会在地板打上一层光亮的蜡,并擦得纤尘不染。在棚里居住,如在船上一样,坐卧席地均无床椅,卧室也不用设蚊帐,因近海风大无蚊之故。疍家人虽然依水建起了疍家棚,然而船艇仍是疍民的另一个家。疍家有举家随船出海的传统,俗称“家口船”,船艇是流动的家室,棚户是“基地”。平时,棚户以老弱者留守,逢年过节或遇婚丧大事,合家才聚宿棚户。1949年解放后政府鼓励疍家上岸居住,并分得田地和房屋,才使这一传统习惯有所改观,疍家人从此上岸居住,孩子们进了学校读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开始帮助疍家的青壮年读书识字,并帮助他们发展生产,使他们在生活上有了很大的改观。
疍家信仰:疍家人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以海为生的疍家人素有信奉海神天后、龙皇、龙母和观世音菩萨等。疍民出海前后,都备有三牲祭祀海神的习俗,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归来。渔船在海上遇到风浪险情,船家即焚香在握,匍匐跪拜,大呼“三婆婆”和观音菩萨“救命”,妇女披散头发,边叫边向空中撒米,传说经此一举便可平息风浪。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俗称小年,疍家多用金猪祭神祈福,是日还有“偷青”的风俗。端午节是疍家最隆重的节日,端午节的高潮是赛龙舟,俗称“划龙船”。参赛者多为疍家渔民,他们深信举行龙舟赛才能免时疫和得海丰顺,有“龙船鼓响疫鬼退”之传说。是日,龙船和花船满海,奏乐唱曲,配合着十番锣鼓,荡漾海中,成为龙舟竞渡的助兴,自古以来,全镇的人家都会倾城而出,云集在海边看划龙船、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