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突出贡献.doc
孔子、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突出贡献
一、课标与考纲要求
课标: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考纲: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重难点解析
1、孔子及其思想
(1)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3)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等,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4)孔子是个大教育家。①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贵族“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②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③他晚年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民贵君轻”思想。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③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评价: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3)孟子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地安于生产生活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3、荀子及其思想。
(1)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2)孔孟荀一脉相承,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①他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在君民关系上,他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③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4、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思想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三、典型例题解析
1、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孔子、孟子观点的记忆与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的学说,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发展了“仁”的思想,把它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由此可知,选项A最符合题意。
【答案】A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材料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三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