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对戏曲的影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间文化对戏曲的影响

民间文化对戏曲的影响 徐柏森 以诗、乐、舞为主体的中国戏曲,始终承继歌舞演故事的艺术形态。它从一开始,就发生在民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虽然地域曲种之间,经常发生对峙、争胜、撞击和融汇,但每次动荡的结果,总是使戏曲进人新的阶段。它历经升降沉浮的变迁,最终仍以上述基本形态延续,形成中国独特的戏曲文化。 近一个世纪的漫长蜕变,戏曲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如今有三百多个地方剧种,正以其地域性极强的艺术特质,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为什么中国戏曲能够生生不息,有强烈的延续能力呢?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幅员广阔,民族众多,山川地域,造就了万千风流,更兼戏曲急剧更替的焦点,多集中在地域新文化兴起上,而地域新文化又有推进戏曲向前发展的能力。从戏曲发展史看是这样,从今天戏曲现状思索也是这样,因此,重视地域文化对戏曲构建与发展的作用,显然有着重要意义。 来自民族、民间的乐、舞、故事,在撞击融汇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了戏曲体制。 我国戏曲发展史,对戏曲的起源曾有多种说法,但都不能否认戏曲来自民族、民间这一说法。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戏曲起自巫觋”。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说:“歌来自民间的谣曲俗调……,舞来自百戏杂陈的广场……,故事起于众人口语的流传……”。歌舞故事显然是经过民间的反复实践与筛选,最后才触汇在一起,形成“戏”的雏形。 我国古代文化,受当时地理条件的限制,发展不尽平衡。这种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各地风俗民情的不同。而作家、艺术家的不同秉赋、气质等,又形成多样的创作风格。虽然今日区域地理学只承认地理因素是造成区域文化、艺术传统特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并不认定是决定因素,但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戏曲发展的全过程,呈蜕变状态。它的缓慢推移,使“新声倚旧声”的传统不断延续。戏曲声腔、语言、表演的凝缩内聚力,铸就了戏剧文化延续传统基质发展的稳定趋势。这是问题的一面。另一面,当戏剧处于新旧交替的碰撞下,突然遇到来自他域的新腔新调、新的表演方法的刺激,也会造成张力的膨胀,以至促进新陈代谢的加速。这里发现的“契机”,正是戏曲不断改组与重建的根本动因。 循历史足迹,逐其发展源流,我们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一)元代以前的准备段阶: 汉代早有正乐与散乐之别,正乐属官方宴飨所用,散乐系民间歌舞、杂耍。当时民间 散乐丰富多彩,生活气息浓,到处受人欢迎。汉武帝刘彻觉察这情况,在后庭不仅设乐府,而且对民间散乐“广事收集,务必征调”。正乐源于古乐或其它,考据不足,但总不会是内庭所作。正如散乐被汉武帝征调之后,渐而“引入后庭与宫人观听”一样,很快变为“漫衍鱼龙、角抵之戏”。(即“百戏”)散乐渗人宫庭,使正乐遭受撞击,并产生融汇。 隋代《龟兹乐》盛行,律谱为新声,又与民间乐伎彼此融汇,则别有一番发展。域外他民族文化的溶人,在古代早有先例。 唐代进一步发展这种融汇,使《龟兹》,《西凉》的音乐、舞蹈广泛溶人唐代歌舞戏中。唐中叶时尤甚,玄宗擅打羯鼓,号称“皇帝梨园弟子”就是一个明证。另外,唐代的参军戏,是另一种形式,它源于故事,以滑稽、调谑为主要手段,虽然其起源说法不一,但从其近于科白的表演,则可推断并非宫庭产物。 到了宋代情况有了变化,民间瓦子、勾栏杂剧的兴起,标志中国戏剧的初级形态渐趋完成。北宋时,东京市井轰动一时的《目连救母》杂剧,就是一个例子。据《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另据山西社科院姚宝暄文载:“晋南翼城县的金元墓葬中,多有戏曲文物,《目连救母》戏曲中,至今完整地保留着古代新疆于阗的曲调”。这两据,一是市井轰动,连演七八天,盛况空前;一是该剧乐舞丰富,甚至保留着异域的声腔。 到了南宋时,情况就更不同了。南宋时勾栏伎艺与教坊杂剧,较北宋时更甚,杂剧在临安得到较大的发展,官方所谓教坊的设置,皆勾栏艺人在内庭表演,民间征调已为常事。史书上有“官本杂剧”一称,似为官方所设,其实官本二字,应为通行之本解释,如我们说“官话”为“普通话”之意相似。 由于杂剧的空前盛行,促成了后来南戏的诞生。因南戏所唱为南方曲调故名“南戏”或“南曲”。南方声腔与闽、浙语音,区别于东京勾栏杂剧声腔及中原语音,遂产生了新的魅力,因而在南方取代了勾栏旧腔。 与此同时,北方的金,又是一番情景。燕京在异族统治下,别有一种繁华。诸宫调这一体制的兴起,是北方地域的产物。诸宫调是北方民众,将一些曲调按声律高低归入各个不同的宫调组成,唱时根据故事说唱的需要,连接而成。诸宫调起于故事说唱形式,然后再由说唱故事进入表演故事。因其地域在黄河以北,故又称其为“北曲”。北曲做为唱腔,为后来的元代杂剧奠定了基础。

文档评论(0)

dashew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