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民间文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浅析民间文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以春节文化为例
摘要:春节,是中国汉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同时也是不少少数民族也与汉族同胞一样共同欢度新春佳节。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年文化。探讨春节文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对于我们正确对待和传承春节文化、从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本文将从春节文化的起源、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如何对待春节文化三方面来探讨春节文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关键字:春节文化 起源 影响 如何对待
春节文化的起源
春节与远古时期的古代先人们所从事的农业祭祀活动密切相关,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人们习惯性地把春节称之为过年。所谓“年”,最初的含义便来自农业生产实践。古代先人们把五谷的生长周期叫作“年。”“年”字的写法又为“稔,”书中都把它放在禾部,用以寓谷禾丰稔之美意。据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考证,“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字,也是谷穗成熟的样子,由此可见,“年”原是预祝丰收喜庆的美好日子。《辞海.禾部》记载,“谷一熟为年,故亦谓年为稔。”古籍《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云:“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有年,意思就是收成好,大有年,就是大丰收的意思。从原始社会开始,古人们为了合理安排农时以从事农事活动。由此延续至公元前2140——前1066 年,夏、商时代,先人又通过天文观测进一步确定岁时节候,出现了夏历,以月亮的圆缺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12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一天为朔,月圆时为望,月的开始以朔日子夜算起,正月的朔日从子夜起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这一天也叫“元旦”。据梁人萧子云《介雅》诗中云:“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为一年之始,旦为一日之晨。元旦,即新年开始的第一天。自西周(前1066 ——前771)开始使用“年”字纪年纪岁。西汉《尔雅.释天》中写道:“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此时,要隆重举行一年一度欢庆农业丰收,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活动。
有意思的是,这“周曰年”的“年”字,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被写成“”,就是这个会意字,上部为禾形,下部为人形,人弯着腰背负着稻穗,在收获着谷物。因此,在《尔雅·释天》篇云:“······年者,取禾一熟也。”这都说明,年,是古人一年农事的记录,是由谷物每周期一熟引申为岁时节令的。又有人说,“”这个字像一个人举着一束禾在跳舞,这表明古时候人们过年的娱乐形式。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抗御大自然的能力极为有限,种地都靠天收。田里有了好收成,他们认为是神灵保佑的结果。所以,在庆贺丰收、吃饱喝足之际,人们总要感谢神灵和祖先,这种方式就是祭祀。《礼记·杂记下》就记载了孔子问他的弟子子贡过年快乐不快乐的事,子贡回答说:“一国的人都像发狂了。我不明白他们为何这样快乐。”孔子说:“农民们辛苦了一百多天才过一个腊节,难怪他们这么快乐。你不是农民,当然不明白这一点。”我们今天祭祀祖先、接神送神等诸多事项,也是由古人演绎、传承而来的。
据《礼记》记载:从周朝开始,就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的礼仪。另据《诗经》记载:年终之际,人们用稻谷、枣子酿酒,供奉神灵和祖先,庆祝丰收和新年的来临。周代的时候,先人们的年终庆祝与祀礼活动,还带有某些原始社会的痕迹。至周代以后,由于开始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和之后秦王朝统治的时代,不断出现群雄割据,社会局面极为动荡,因此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年节风俗。
年节文化最后定型基本始于汉代初期。汉武帝根据司马迁编撰《史记》的建议,命其修订规范历法,再次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从此,年的时间进一步统一起来,以后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但对“年”,不同朝代又有着不同的叫法。周代称“元日”,汉代叫“正日”、“岁朝”,唐代叫“元朔”、“新正”,宋代叫“元旦”,清代叫“大年初一”,此前均不见“春节”的提法。直到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改“行夏历,顺农时,从西历,便统计”,于是各省都督府代表在江苏南京召开会议决定启用公历。这样,正式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到1949年9 月27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新中国采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年,把公历(阳历)的1 月1 日改称为“元旦”,则把夏历(农历)的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并规定春节放假7 天,以示庆祝。
春节习俗的由来也能体现春节文化来源于人民生产生活的这一特点。以贴春联、守岁、放鞭炮为例。
贴春联:最初源于古代的桃符。其中早期的典籍《山海经》记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百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郁垒,主阅领白鬼,害恶之鬼,执以苇索可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乱,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