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pptVIP

《中国法制史复习资料》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成文法公布及意义 成文法公布:铸刑鼎 1、楚国:约前689年至前677年《仆区法》,约前613年至前591年《茅门法》 2、郑国:约前536年子产“铸刑于鼎”;约前501年杀邓析而用其《竹刑》 成文法公布的争议。 3、晋国:约前513年赵鞅所作范宣子之法,铸在鼎上。 1、叔向对郑国子产“铸刑鼎”的非议:“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 2、孔子对晋国将范宣子之法铸为刑鼎,提出非议:“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 3、叔向的“制”和孔子“度”,其实就是一种既定秩序,也即礼。它是差别的,而刑鼎之法是公开平等的。 三、《法经》的内容及影响 李悝(魏文侯时任相) 1、《法经》宗旨:“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法经》篇目:共6篇,即盗、贼、(囚)网、捕、杂、具。 分正法、杂法、加减法三部分。 2、成为历代法典之蓝本。是现今确知的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成文法典。 四、商鞅变法为律,尊崇法律 第一次变法(前359):(1)什伍连坐;(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3)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第二次变法(前350):(1)废除井田制,按亩纳税;(2)推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3)开征人头税,鼓励人口。 商鞅变法历史意义 * *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成文法公布与思想争鸣 本章讲授内容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 二、成文法公布及意义 三、《法经》的内容及影响 四、商鞅变法及其变法为律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 1、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 周天子从“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共主退归雒邑一城成为寓公,诸侯王成为天下角逐的主角,春秋五霸逐一登台亮相。 2、礼崩乐坏,以下克上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 楚庄王问周定王九鼎轻重、季氏演八佾、孔子听韶乐、齐人之福 3、私学大兴,百家争鸣 孔夫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学人游说诸侯王; 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农家、名家 4、法家变法自强成为主旋律 “以法治国”的理论支柱:(1)“不法古,不循今”的进化史观;(2)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3)定分止争的法律观。(4)“废私立公”的公法观;(5)“富国强兵”的功利目的。 实现“以法治国”的方法和措施:(1)树立法律的绝对权威;(2) 善于运用赏和罚;(3) “法” 、“势” 、“术”相结合(晋法家、齐法家) (4)轻最重罚、严刑峻法的基本取向。 子产,春秋时郑国大夫, 主持经济、政治改革。 子产宽猛相济的刑法思想——德与刑的关系 宽:强调道德教化,宽容爱民; 猛:立法、执法严,暴力镇压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邓析造竹刑 邓析造竹刑 “邓析,郑大夫。欲改郑所铸旧制,不受君命而私造竹刑。” “郑驷颛杀邓析,而用其竹刑。”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首倡“刑名之论”,操“两可之说”。 “邓析……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袴。’民之献衣襦袴而学讼者,不可胜数。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所欲胜因胜;所欲罪因罪。郑国大乱,民口喧哗。” 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讼师之鼻祖,但其遭到杀戮的结局预示了后世讼师的悲惨际遇。 商鞅变法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法家的集大成者。 法、势、术的结合。“抱法处势则治”;“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本章重点问题: 各国变法改革对中国古代法律形成的积极意义。 儒法道等各家思想对后世法制的影响。 本章主要知识点 1、成文法的公布(具体史实、争议及意义) 2、《法经》(内容及特点)及影响。 3、商鞅的“改法为律” (变法内容)。 *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