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秋月

一、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月派”的重要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原名徐章垿,笔名南湖、诗哲等。 曾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 1920年入伦敦剑桥大学学习,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2年回国后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1926年移居上海,先后任光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曾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人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任主编。 1931年飞机失事遇难。 徐志摩是一个执着追求爱情、自由和美的诗人,无论是在诗文创作中还是在个人情感生活中,他说要“凭着爱的无边的力量,来扫除种种障碍我们相爱的势力,来医治种种激荡我们恶性的疯狂,来消灭种种束缚我们的自由与污辱人道尊严的主义与宣传”(《新月》第一卷一期)。 徐 志 摩 和 张 幼 仪 徐志摩 林徽因 陪同访 问中国 的泰戈 尔 徐志摩和陆小曼 二、诗歌创作历程及意义 (一)分期: 前期是以《志摩的诗》(1925)为代表,体现了“五四”反封建追求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继而以《翡冷翠的一夜》(1927)为代表,体现着矛盾彷徨的情绪和爱国民主的精神特征; 以《猛虎集》(1931)和《云游集》(1932)为代表的诗人后期创作,体现了诗人理想的幻灭,消极厌世、绝望痛苦成了这一时期诗歌的主旋律。1928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再别康桥》,诗意优美,清新脱俗,音节和谐,广为传诵。从1930年发表的《雁儿们》《黄鹂》等诗作来看,徐志摩逐渐从绝望中脱身出来,其第三时期的诗作在艺术上日趋醇正圆润,形成了华美绮丽、柔婉凄美的艺术风格。 (二)影响:新月社的发起人(“新月”一词系套用泰戈尔《新月集》),新月社很多诗人(如陈梦家,他说自己是被徐志摩唱醒的)甚至其他诗人(如臧克家,他从在《新月》发表作品走上诗坛)都受其影响。与闻一多共同倡导“新格律诗”,促进新诗重视诗歌的形式美。 (三)徐志摩诗歌的特点和意义: 1、潇洒空灵的个性与不受羁绊的才华和谐统一在他的创作中,形成其诗歌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而他对诗歌格律的现代实验,对诗歌形式美的重视,提高了当时诗歌创作的艺术水准。 2、徐志摩在中国新诗史上的作用还在于,他以其美的艺术珍品提高着读者的审美力,直至今天,他的《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黄鹂》等都还在被人传诵。 三、内容评述 徐志摩说,他总是执着地追寻“从性灵深处来的诗句”,即在诗歌当中真诚地表现内心深处真实的感情与独特的个性。而在具体的诗歌表现时,诗人善于找到作为主观感情对应物的客观物象,追求主、客体内在神韵及外在形态之间的契合。这种含蕴主体情感的客观对应物就是徐志摩诗歌当中为人称道的众多意象,如黄鹂、雪花、秋月等等。 具体到本诗,主意象为秋月。“月”是一个传统的意象,被文人墨客反复吟咏: 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李白《静夜思》、《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王维《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此诗作于1930年,曾编入1931年的《猛虎集》。被历代诗人吟咏的月亮在徐志摩的笔下达到了主客观融合的境地,既是诗人眼中、心中的月亮,也是作者心境的外化,是他内心情绪状态的对应物。 诗歌开头,抒情的视角从“我们”看月,在我们眼中, 它“从乌黑得如暴徒一般的/云堆里升起——”。此时,月亮还外在于诗人。 当诗人描写高天的秋月“展开在道路上”、“飘闪在水面上”和“沉浸在水底”,即笼罩一切时,月亮也在慢慢和诗人物我合一:月俯瞰和谛听人世,似乎就是诗人在体验自然和人世,而月亮眼中的人间情景,恰是诗人的人生体验,诗人自觉不自觉间幻化为秋月,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 至此,秋月映照下世界的色调就暗示着、折射出诗人面对世界和人生的情感状态。或者说,诗人的心境是和秋夜月色下的情境高度统一的。诗人写此时此景,即在写此时此情。 此时此景由诸多意象构成:水底水草盘结,城砖无语,墓墟错落城外,宿鸟呼声断续,新旧的鬼咀嚼阴凉,四野的吟声神秘苍茫。 可以说,这是一幅带着晦暗、悲凉甚至恐怖和愁怨的图画。 这幅图画就象征着诗人眼中的世界,也揭示出诗人所遇到的人生困境、生命郁积和理想破灭的冷寂。诗人此时的心境是悲哀、苦闷的。 诗歌的情感组成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在诗歌的后半部分,似乎还有积极的情感从阴郁的情绪中缓缓升起——在四野的吟声中,诗人发现某种“谐和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