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山神秘部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佤山神秘部落.doc

佤山神秘部落   沧源是中国佤族聚居区,位于滇南中缅边境线一带,沧源县城距缅甸瓦邦仅15公里。佤族人崇尚黑色,并以黑为美,黑皮肤、黑头发、黑服饰。阿佤山一带日照充足,走进沧源,看不到一家冒烟的工厂,路上的汽车也很少,空气通透得遮不住一丝阳光,天空水洗过一样洁净。吹着风,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轻快的音乐,满眼望去,车窗外一片绿色,农田、竹林、树丛,满目都是苍翠的绿色,人的心情也格外畅快。行走这样的乡村公路,即使没有什么目的,单驾车行驶在路上也是一种怡然自得的享受。   我们的行程从岩画开始。佤族祖先很早就在这里生活,在阿佤山海拔一千至两千米的山间留下了许多佤族先人的印记,山间岩画记录着先民们的生活状态,岩画有人物,也有动物,有耕作、庆祝的场面,还有剽牛、打猎、祭祀的场景。最古老的岩画可追溯到3500年前。在中原,古老的商朝汉人磨砺着粗糙的双手铸造青铜器,这里,佤族的先人们手执画笔描绘着他们朴实的生活原型。虽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侵袭,岩画并未褪去色彩,斑驳中记录着佤族人数千年的脉络传承。如今游人站在岩画前,仿佛还能聆听到那时的人们钻木取火,追逐猎物的喧闹声音。   翁丁村被誉为“中国最后的部落”。走进它之前,我想这可能又是旅游景区自我标榜炒作的噱头,待走入之后,我改变了看法。翁丁村是沧源县有名的旅游名片,据说当地政府为保持翁丁村的原始风貌,禁止在村中使用砖瓦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建房,整个村庄仍沿用着古老的茅草屋。   在佤族语中,“翁丁”表示云雾缠绕、山水灵秀之地,沧源地区地处边陲,游人来得少,所以开发滞后,大都保持着古朴的原生状态,翁丁几乎是佤族原生文化的标本。村口大门处,一位佤族老人用黑色墨汁在每一个进入的游人双眉间象征性地画一个黑色圆点。佤族人崇尚黑色,古时,先民们用一种黑色的神药涂抹在脸上用于避邪和治病,后来往脸上涂抹黑色成为美、快乐和祈福的象征。   寨门大榕树下,摆放着佤族人节庆日里敲打的木鼓,两位上年纪的佤族老太太在骄阳下一边抽着旱烟一边织布,看到有游客走近,忙不及地向我们展示她们手里五彩缤纷的手织布。   如同在佤乡其它地方见到的一样,翁丁村中随处都可看见树上悬挂着牛头骨。不要以为这是艺术标本,牛头是佤族人的图腾,凡有佤族人的地方必能看到悬挂的牛头。   村中遍布着许多延伸的鹅卵石小路,连接着各家各户的茅草屋,家家户户都悬挂着牛头。从茅草屋的布局和形状很容易就能辨别出他们的家庭状况。没结婚或者孤寡老人住的茅草屋较小,一般是单层圆形屋,而另一种两层茅草屋通常都是一家人甚至几代人居住在一起。房屋院落里晾晒着收获的谷物,还有腌制的腊肉。茅草屋被一圈栅栏围着,栅栏内满是花草,小径两旁满是院落里伸出的花枝,院落里的佤族人对游客们也是见怪不怪,洗衣服、做饭,专心地忙着自己的生活。   村子的心脏是寨桩,所谓寨桩就是在村中央立起一根柱桩,旁边有一个很大的椭圆形石器,再加上一根高高的木杆,这里是村民们平时聚集的地方,老人议事、村民祭祀,或者节日庆典,这里装满了神圣和庄重,也弥漫着浓烈的乡土遗俗。古朴肃立的寨桩,写满了佤族村民的虔诚,也汇集着他们的祈盼,在远离尘嚣的边野,这份虔诚和祈盼在漫长岁月里与翁丁村民们一起栖宿、绵延了数百年。   佤族地处偏远的边境地区,以往少与外界接触,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佤族人一直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至今仍遗留着诸多“原始之风”。每个村寨都有寨主(即佤王),寨主世袭,是整个村寨的精神领袖和领导村民生活的头人。村中最气派的建筑自然是佤王府,佤王曾经是佤族部落权力与精神的象征,佤王统治部落凭的是尊贵地位与权力威望,如今部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村庄,寨主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村长,文明时代来临,即便是一村之长,也没有往昔那样对来客有生杀大权。文明社会的行为生活需要法律去规范,庄严的佤王府也退却了权力色彩,剩下的是人们对远去记忆的好奇和探究。   佤王府已是一个小博物馆,馆藏着昔日佤王生活中使用过的物品,一位上年纪的佤族老人热情地请我们进去,为我们递上浓茶,并主动为游人介绍佤王府的历史和佤族人的生活习性。老人讲佤族人对火非常崇敬,火塘既是做饭的工具,也是取暖设备。佤族人家迁入新居在屋里点燃火后火种要一直保存下来,不能熄灭,否则就将有厄运降临。火种保存得越久表示越繁荣,是家庭兴旺发达的象征。   我们按着村中人的指引来到村外的人头桩,人头桩是古时佤族人祭祀的地方。一片木桩林立,摆满了牛头骨。树上、地上到处都是。既然满是牛头,为什么又叫“人头桩”呢?说起来令人怵然,佤族人古时一直用人头祭祀神灵,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不允许再用人头祭祀,并约谈当地头人劝期改变习俗,从此以牛头替代人头。   我徘徊穿梭于人头桩之间,努力臆想着那些血腥年代里的祭祀场景,如同电影里的镜头,不知殊俗无意闯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