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贫富观及其当代启示.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先秦儒家贫富观及其当代启示.doc

先秦儒家贫富观及其当代启示   摘 要 先秦儒家论述贫富差距思想较为全面,其中的“富民”、“均富”、“致富”、“处贫之道和处富之道”的思想对处理贫富差距问题有着当代启示意义,阐述先秦儒家独具特色的贫富观,做到古为今用,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 儒家 贫富差距 均富 致富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1-159-02   一、问题的提出   贫富问题从古延续至今,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地区、城乡、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关于如何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先秦儒家圣贤对此作过精辟的论述,对处理贫富差距问题有当代启示,有利于缩小差距,实现社会和谐。   二、儒家贫富观的主要内容   先秦儒家圣贤认为财富要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阐述了如何进行公平分配?掌握大量财富的富人怎样生活?而穷人又如何脱贫致富?以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对策等问题。   (一)富民思想   先秦儒家圣贤主张“藏富于民”,如孔子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孟子所说:“富,人之所欲,贵,人之所欲。”荀子所说:“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儒家的礼乐文教和道德理想得以实现都是建立在“富民”的基础之上,“富民”是儒家治世经国的基础。因此,儒家鼓励民众致富,发展社会生产以增加物质财富,从而达到“家齐”、“国治”、“天下平”。正如孔子所说:“邦有道,贫且贱也,耻也”、“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必须使全天下的人民富裕起来,关于如何富民,孔子主张实行宽惠的经济政策,允许人民牟利取材,同时要求统治者节用薄敛。孟子主张“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荀子主张“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他鼓励人民脱贫致富,认为人民富裕有利于生产发展,而生产愈发展,国家也就愈富,从而上下俱富。   (二)均富思想   先秦儒家圣贤鼓励人民致富的同时,又看到了严重的贫富不均问题,因此提出了均富思想。所谓均富,即平均财富,但这里的平均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而是在阶层内部平等的基础上缩小阶层之间的差距,实现社会财富的均衡分配。孔子生活在动荡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他目睹了社会财富分配的急剧改变,把均富表述为“不患贫而患不均”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即一个社会中,人人皆富则无所谓富,人人皆贫则无所谓贫。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他看到了社会上层的统治阶级“庖有肥肉,厩有肥马”,社会下层的劳动民众“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贵族阶级穷奢极欲,下层阶级无法解决温饱问题,整个社会贫富悬殊,为此他提出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上层阶级在享乐时应考虑到他人也有这种需求,思考民众的苦与乐,因为好货好色之心、追求享乐是人之常情,从而能为劳苦大众谋福利,这才是仁义之道。同时要为民制产,因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如果民众没有自己的产业,整日饥寒交迫,会为了得到食物不择手段,因此他主张要使民有恒产、有地可耕、有宅可居,民众才会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他还设想了使明君制民之产的方法,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黎民不饥不寒。”从而实现“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相对均衡地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三)致富思想   先秦儒家圣贤要求脱贫致富的手段和方法要有正当性,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是“得“还是”去“都要以仁道为标准。“贫而乐,富而好礼”,他提倡贫穷却不忘完善道德,富有却崇尚礼节操守,主张以理制欲、以义制利,坚守“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道德准则,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保持社会的安定。孟子主张“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不合于道,则利小如一箪食亦不受之,合于道则受以天下也泰然处之。”“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从而避免重蹈为富不仁的覆辙。他认为利是看重个体得失,义则是看重整体得失,凡事不能想着一身、一家、一国,还要兼顾到他人、他家、他国。当义利发生冲突时,要求人们秉持道义信念,做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荀子也主张以义制利,如他所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