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孟子仁政思想及其现代启示.doc
孟子仁政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摘 要 孟子仁政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仁政思想在我国历史的发展中也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从政治、经济、教育方面对孟子仁政思想进行阐述,进而分析孟子仁政思想对现代的启示。
关键词 孟子 仁政 以民为本
作者简介:张芳华,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2级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赵祖坤,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第一中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8-001-02
孟轲(约公元前371-前289年),邹人。是战国中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高潮中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学识渊博、思维敏捷、能言善辩,在与各派论敌的争辩中,捍卫并发展了孔子创立的早期儒家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后被尊称为“亚圣”。
一、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仁政思想是孟子伦理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孟子治国理论的主体,也是他毕生追求但未能实现的理想。孟子仁政思想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
(一)政治方面
1.以民为本
孟子认为,民在国家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在《孟子·尽天下》中表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人民是最可贵的,把人民置于君主和诸侯之上,如果失去了人民,那么君王的地位也会失去。孟子认为君王的合法性是建立在人民的认可和支持之上。为了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拥护,作为君王要做到“民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即是说君王应该尽量按照人民的愿望施政,决不做人民所反对的事,只有这样,赢得人民的衷心,才能够称王天下,其还举了桀纣的失民心导致失天下的例子加以说明,“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也”。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在后世中一些开明的统治者赞成其的观点,专制暴君对其的观点持反对态度,例如明朝皇帝朱元璋,认为孟子的“民贵君轻”是犯上、大逆不道,因此他禁止《孟子》一书的流传,后来在儒学家的极力辩解下,他仍然命令把《孟子》中有关反对专制、倡导民本的内容加以删除后才许流传。
2.尊贤使能
尊贤使能是实行仁政的条件,孔子提出“举贤才”“选贤于众”,主张为政者创造士人中的贤者参政的条件,这样就可以为国家提拔具备仁德的人才,同时也让那些缺乏仁德的官吏无立足之地。孟子承续孔子这一思想,“将‘尊贤使能’作为政治道德的重要规范加以强调,并把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看做治理国家的先决条件之一。”孟子认为任人唯贤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其说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孟子认为,尊贤能够使得贤者愿意为国家效力,而只有贤士的参政,君主自己也才能有所作为。而且在举贤的过程中,不能以出身贵贱为用人的标准,要真正的做到任人唯贤。并举例说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些都是惟能是举的典型,作为君主,要以能为根据来选拔人才,用能人担任相关的职位,这样,仁政的实施就不困难了。
3.轻刑罚
孟子一向反对统治者的暴政,他认为,实行仁政就是要减少杀戮,对人民实行暴政的君王都应当受到惩罚,指出“暴其民甚,则身弑国灭;不甚,则身危国削。”指出暴君终将会失去民心,进而使国家也处于危险之中。他对当时存在的暴政、苛政深恶痛绝。而“伐暴”是深得人心的,是“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此外,孟子反对“不教而诛”,株连九族,主张惩治犯罪者本人即可,不牵连其家人。但是此见解并未被统治者接受。
(二)经济方面
1.制民之产,实行井田制
孟子主张给民以“恒产”,恒产即固定的产业,主要指土地和庄园。孟子指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移,无不为己”要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拥护首先要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让人民有固定的产业,如土地,提供给人民一定的生产生活资料,以维持人民自身和家庭的生活。孟子认为,恒产是恒心的基础,在生活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才会促进道德观念的发展,而只有道德观念才能使社会安定。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孟子提出了制民之产和实行井田制。
2.轻徭薄赋
梁惠王向孟子询问魏国失败的原因,孟子回答:“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孟子对残暴、重赋的制度尤为反感,特别是痛恨有的君王还在对百姓无情的搜刮下过着奢靡的生活,在他看来,“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俘,此率兽而食人也”。因此,孟子主张轻徭薄赋,徭役要“不违农时”为原则,赋税方面主张实行单一税制,他说:“有布帛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