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5第五章 分娩期妇的护理5第五章 分娩期产妇的护理.doc

5第五章 分娩期妇的护理5第五章 分娩期产妇的护理.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第五章 分娩期妇的护理5第五章 分娩期产妇的护理

第五章 分娩期产妇的护理 导学: 1.掌握决定分娩的四因素。 2.掌握先兆临产的征象和临产的诊断。 3.掌握分娩期妇女入院后护理常规及第一产程的护理措施。 4.熟悉产程分期及各产程的临床表现。 5.熟悉第二、第三产程的护理措施。 6.了解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妊娠满28W及以后,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发动至全部娩出的过程,称为分娩。妊娠满37W至不满42W(259~293日)间分娩,称为足月产。妊娠满28W至不满37W(196~258日)间分娩,称为早产。妊娠满42W及其后(294日及294日以上)分娩,称为过期产。 决定分娩的因素 决定分娩的四因素是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心理因素。若各因素均正常并能相互适应,胎儿顺利经产道自然娩出,为正常分娩。 一、产力 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称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腹肌及膈肌收缩力以及肛提肌收缩力。 子宫收缩力 子宫收缩力简称宫缩,能促使宫颈管缩短并逐渐消失,宫口扩张,先露下降,胎盘娩出。宫缩是临产后最主要的产力,贯穿于整个分娩过程。正常的宫缩具有以下特点: 1.节律性 正常宫缩是宫体肌不随意的、有规律的阵发性收缩,伴疼痛。每次宫缩总是由弱渐强(进行期),维持一定时期(极期)后又由强渐弱(退行期),最终消失进入间歇期,子宫肌肉松弛,而后开始下一次宫缩,如此反复交替直到分娩过程结束。 临产开始时,宫缩持续约30秒(s),间歇5~6分(min)。随着产程进展,宫缩持续时间逐渐延长,间歇时间逐渐缩短,宫缩强度逐渐增强,宫口开全后,宫缩持续时间可长达1min,间歇时间缩短至1~2min。宫缩时宫腔内压力可高达100~150mmHg,子宫肌壁血管及胎盘受压,间歇期宫腔内压力仅6~12mmHg,子宫肌壁和胎盘血流恢复。 2.对称性 正常宫缩从两侧子宫角部开始,以微波形式迅速向宫底中线集中,然后以2cm/s的速度向下扩散,约15s均匀协调地遍及整个子宫,左右对称,此为宫缩的对称性(图5-1)。 图5-1 子宫收缩力的对称性和极性 3.极性 宫缩以子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逐渐减弱,子宫下段最弱,此为宫缩的极性。 4.缩复作用 宫缩时子宫肌纤维缩短变宽,间歇期肌纤维松弛,但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的长度。经过反复收缩,肌纤维越来越短称缩复作用。随着产程进展,缩复作用使得子宫肌壁逐渐增厚,宫腔容积逐渐缩小,迫使胎先露逐渐下降,宫颈管逐渐缩短展平。 (二)腹肌及膈肌收缩力 腹肌及膈肌收缩力是第二产程胎儿娩出的重要辅助力量。宫口开全后,宫缩时前羊水囊或胎先露部压迫盆底组织和直肠,反射性引起排便感,产妇主动屏气用力,腹肌和膈肌收缩,腹压增高,促使胎儿娩出。第三产程,腹肌和膈肌收缩力可促使已剥离的胎盘娩出。 (三)肛提肌收缩力  协助胎先露在骨盆腔进行内旋转。当胎头枕骨露于耻骨弓下缘时,能协助胎头仰伸及娩出。胎儿娩出后,胎盘降至阴道时,能协助胎盘娩出。 二、产道 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为骨产道与软产道两部分。 骨产道 见第一章第一节女性骨盆。 软产道  是由子宫下段、子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弯曲管道。 1.子宫下段的形成 子宫下段由子宫峡部形成。非孕时子宫峡部长约1cm,妊娠12周后逐渐扩展成为宫腔的一部分,至妊娠末期进一步拉长、变薄,形成子宫下段。临产后宫缩进一步使子宫下段拉长,达7~10cm,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由于子宫肌纤维的缩复作用,子宫上段的肌层越来越厚,子宫下段被牵拉扩张越来越薄(图5-2),由于子宫上下段的肌 壁厚薄不同,在两者之间的子宫内面有一环状隆起,称生理性缩复环(图5-3)。 图5-2 子宫下段形成及宫口扩张 图5-3 软产道临产后的变化 2.宫颈的变化 (1)子宫颈管消失:临产前的子宫颈管长2~3cm,初产妇较经产妇稍长。临产后规律宫缩牵拉子宫颈内口的子宫肌纤维及周围韧带,加之胎先露部支撑前羊水囊呈楔状,致使子宫颈内口扩张,子宫颈管逐渐变短、消失,成为子宫下段的一部分。 (2)子宫颈口扩张:临产前,初产妇的子宫颈外口仅容纳一指尖,经产妇则能容纳一指。临产后,随着产程进展,宫颈外口逐渐扩张至10cm称宫口开全。初产妇多是宫颈管先消失,宫颈外口后扩张;经产妇则多是宫颈管消失与宫颈外口扩张同时进行。 3.骨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变化 前羊水囊及胎先露部可将阴道上部撑开,破膜后胎先露下降直接压迫骨盆底,使软产道下段形成一个向前弯曲的长筒,前壁短后壁长,阴道外口开口朝向前上方。肛提肌向下及向两侧扩张,肌束分开,肌纤维拉长,使会阴体变薄,厚度由原来的5cm变为2~4mm以利胎儿通过。分娩时如保护会阴不当,易造成损伤。 三、胎儿 胎儿能否顺利通过产道,除产力和产道等因素外,还取决于胎儿大小、胎位及有无畸

文档评论(0)

yyanrlu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