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桥梁下构施工方案桥下构施工方案
广西公路桥梁工程总公司
来宾至马山高速公路工程
雷荣立交桥基础及下部构造施工技术方案
编 制: 工程管理部
审 核:
批 准:
审批日期: 2012/7/24
目录
第一章 编制说明和编制依据 1
1.1编制说明 1
1.2编制依据 1
第二章 分项工程概况 2
2.1施工概况 2
2.2主要技术指标 3
第三章 施工环境 3
第四章 施工组织机构、劳力及机械投入 4
4.1管理人员组织名单 4
4.2劳动力配备量计划 5
4.3主要机械设配投入 5
第五章 施工方案及要点 7
5.1工艺流程 7
5.2施工准备 9
5.3施工方法 9
第六章 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21
6.1质量保证体系 21
6.2安全保证体系 24
第七章 环境保护措施 27
7.1环保目标 27
7.2环保措施 27
第八章 施工进度计划 27
第九章 文明施工措施 28
第一章 编制说明和编制依据
1.1编制说明
本实施性施工方案依据有关设计文件和图纸、有关合同文件、有关施工技术规范及安全技术规范、现场实际施工条件等资料,按照有关贯标程序文件精神和规定的程序、顺序编制而成。作为重要分项工程独立的施工方案,具体针对来宾至马山高速公路二分部雷荣立交桥基础及下部构造而编制,对施工能起实际性的指导意义。
1.2编制依据
(1)《来宾至马山高速公路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5)《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_076-95;
(6)《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 006-98);
(7)国家、行业及当地政府有关安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及地产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
(8)本企业技术能力、机械设备、施工经验及管理水平;
(9)本企业施工技术方案管理办法;
(10)施工现场实地考察情况及收集的相关资料。
第二章 分项工程概况
2.1施工概况
雷荣分离式立交桥位于上林县三里镇高仁村境内,与在建的宾阳至忻城二级公路相交,桥位中心桩号K280+303.37,上部结构型式为:1×25m先简支后张法预应力砼小箱梁。下部结构为:2个台24根桩基+2个承台+2个U型墩台、帽组成。
(1)、工程地质条件
①气象、水文
桥址区属北回归线附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20~21℃,最低气温1.7℃,最高气温39.7℃,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1582小时,无霜期345天以上;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350~1700mm。
沿线河流较为发育,溪流较为密集,四通八达,水资源丰富,测区属红水河流域,主要流有清水河及红水河,沿线小河、沟壑纵横交错,地表水系较为发育,大小水库众多,水质良好,工程用水方便。
②地形地貌
本桥位于上林县三里镇雷荣村以东北约280m处,跨越在建的上林至忻城二级公路,高速公路与二级公路交角为97°48′24″。二级公路路基宽10米,沥青路面宽8.5米。
③地层岩性
钻探揭示,覆盖层为第四系人工填筑层(Qme)、坡残积层(Qd1+e1),基岩为二叠系下统(P1)基岩。第四系人工填筑层(Qme)素填土,灰色,褐黄色,稍密,成分主要为粉质粘土混角砾,为公路路基及公路边坡填土,该层主要分布在公路及边坡的表层,厚度0.80~1.30m。厚度薄,分布不连续,承载力偏低,不宜作为明挖基础持力层。第四系坡残积层(Qd1+e1):1)第2层(Qd1+e1-2):粘土混碎石,褐黄色,硬塑状,土质不均匀,局部10~30%的碎石及角砾,;粒径0.2~3cm,成分为粉砂质泥岩,韧性及干强度中等。该层主要分布在1# 台,厚度1.50~8.60m。承载力较高,但分布不均,厚度变化大,不宜作为明挖基础持力层。2)第1层(Qd1+e1-1):粘土,褐黄色,硬塑状为主,局部坚硬或可塑状,土质不均匀,局部混少量碎石角砾,韧性及干强度中等。该层场地内均有分布,厚度为3.50~17.50m。厚度大,但承载力偏低,性质不均,不宜作为明挖基础持力层。二叠系下统(P1):中风化灰岩,浅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质坚硬,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岩芯多呈短~长柱状,采取率较高。整个场地均有揭露。层厚7.10~17.30m。力学强度较高,完整性较好,是良好的基础持力层。
(2)、主要工程量
基础及下部构造工程数量表
工程部位 细目名称 单位 工程量 备注 Φ1.5m桩基础 人工挖孔 m 1537.9 全桥数量 C30混凝土 m3 652.3 光圆钢筋(R235) Kg 797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