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新青年 北大 四溯源新青年 北大 五四.docVIP

溯源新青年 北大 四溯源新青年 北大 五四.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溯源新青年 北大 四溯源新青年 北大 五四

溯源:《新青年》?北大?五四 中国网   时间: 2009-04-27  发表评论 今天给《新青年》一个历史的文化思想定位,说它是影响20世纪中国的一代名刊,而且不失媒体炒做之嫌地送一个引领了时代文化方向的“金牌”杂志的称号给它,并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两面现代性旗帜,都似乎是恰如其分的。因为它当时的确不仅是译介外来思潮的重要媒体,更孕育出一代“新青年”知识群体。现在常讲返回历史现场,事实上,寻找五四精神,溯源中国现代新文化运动,确实不可不先着眼于《新青年》杂志。在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新青年》是“伟大的”五四运动诸多的历史原动力之一,它的创刊无疑加速了一个时代的过渡与转型。 一.从《青年杂志》到《新青年》 我想有很多人都像我一样,关于《新青年》的知识,都是来自中国现代文学史,而非中国现代史。《新青年》集中代表着新文化运动的特色,并推动了中国现代的思想启蒙。诸如此类的评价,今天看来已显得自然而轻松。但回眸历史现场,或许会惊异地发现,作为《新青年》前身的《青年杂志》从预备创刊到正式出版,却颇费周折,并非一帆风顺,恰如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决不是后人想当然的那么简单。 简单说来,1915年夏天,在东京帮章士钊编辑过反对袁世凯帝制运动的《甲寅杂志》的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上海。他由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不成功的经验中体会出,若推翻腐败的传统,必先唤醒中国青年的思想,因为建设新中国的希望是在青年们身上。他向乡友、担任上海群益书社和亚东图书馆的经理汪孟邹,抛下一句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改观”。 在这位出版商的支持下,1915年9月15日被写入了历史。这一天,中国现代史上一份全新的杂志——《青年杂志》诞生了。它的定位全在一个“新”字上:“新”知识、“新”思潮、“新”思维;是以“新”诱人,以“新”立足,以“新”(自己的)换“心”(读者的),以“新”作为卖点。从《创刊号》上的“社告”和“敬告”不难发现,陈独秀和出版商的初衷就是要将其办成一个高品味的金牌杂志,因此在编辑方针和用稿标准上都力求“标新立异”。 1916年2月15日,出至1卷6号的《青年杂志》,由于护法战争爆发停刊。此间,群益书社接到上海《青年》关于杂志同名的信,遂将刊名改为《新青年》,出版时间由原来的每月15日提前到每月1日。 1916年9月1日,同样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封面上醒目标志着“陈独秀先生主撰”的《新青年》第2卷1号出版了。 与《青年杂志》比,《新青年》的“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作者队伍新,2卷1号的《通告(一)》即宣布:“得当代名流之助,如吴稚晖、马君武、张溥泉、温宗尧、胡适、苏曼殊、李大钊诸君,允许担任本志撰述。”。第二是办刊思想新。陈独秀指出旧青年崇拜孔教,热衷功名,新青年必须反孔,提出批孔与文学革命,夯实了《新青年》的思想基础。 有学者认为,按今天的说法,《新青年》原是陈独秀迫于生计,选择“以编辑为生”而创办的刊物,所以一开始经营惨淡,投稿者很少,几乎都是陈独秀个人主撰。这确是《新青年》创办之初的一大特色,但是否陈独秀办刊的初衷是要谋生,尚未查史料实证。不过,《青年杂志》创刊时,完全是陈独秀一个人在唱独角戏,那时他也年轻,他本身就体现出一个“新”,他也真是精力旺盛,居然有本事搞起一个人的热闹,创刊号上的文字十之有九都是他一个人写的,《敬告青年》、《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妇人观》、《现代文明史》、《国外大事记》、《国内大事记》、《通信》等。为避免冷清,里边的“通信”大多由自己编排。这当然也是由“主撰”其实几乎就是“独撰”所带来的尴尬。 前7卷的《新青年》都是由位于上海棋盘街的群益书社印行。直到1917年1月,陈独秀都是唯一的编辑人。 二.《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新青年》的金字招牌是与北京大学联手打造的。按今天商业化的说法,这是一次双赢的强强联手组合,新青年社团在北京大学文科成社,以《新青年》为阵地,共享北京大学的知识精英资源,以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语推动文学革命,同时,以北京大学文科教授的权威,推进新文学的创作。这些在后来人眼里似乎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历史叙述起来也显得十分顺畅。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黎元洪任命为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许多的现代文学史在提到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时,根本不提黎元洪,仿佛这个大总统在历史中根本没有存在过似的,这个校长是凭空而来。另外,文学史常犯的一个毛病是忽略掉历史的时间。许多写到社团的成立、书籍刊物的出版、事件的发生,很少有具体到哪一天的,能具体到月,就已经是史家功德无量了。这反映出文学史书写上的一个大问题,即许多书写者是为了学科建设或评奖之类仓促草就,怎么有时间精力耗在查阅更不要说挖掘第一手的史料及档案文献上,

文档评论(0)

cduut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