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故事 写好新闻.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讲好故事 写好新闻 黄泽芳 “讲好故事”,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讲述好一个故事,另一层是讲述一个好故事;同样,“写好新闻”也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把新闻写好,另一层是写出很好的新闻。 通过数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发现“讲好故事,写好新闻”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具体而言就是:只有通过讲好故事,才有可能写出好新闻;或者,只有讲出了一个个很好的故事,你写出的新闻才有成为好新闻的可能。 本人工作以来一直供职于一家地方机关报,在下基层的采访过程中,时常听到读者的评价,说党报缺乏可读性,没有都市类报刊好看,他们都不愿意阅读党报,而愿意看都市报。并且,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笔者所供职的媒体。通过多方比较,笔者发现:党报缺乏可读性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不得不引起广大党报工作者的反思—— 作为党报而言,最重要的功能是“为党立言、为民代言”,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可是,如果你刊载的新闻根本没有人愿意去读,那又如何去引导舆论呢?要想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首先得有人愿意读你的文章啊! 要让党报的文章具有可读性,涉及到诸多方面因素,其中记者的因素至关重要。作为一名记者,我认为衡量其成功的标准有三条:首先是写出的新闻能通过编辑的关卡,不被枪毙而能够刊登出来;其次是稿件刊登出来后,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愿意花时间去阅读;第三是读者阅读后能记住你写的内容,并不由自主的认同你提供的事实、观点,或产生思考,也即接受了你的舆论引导。记者的文章写好了,就会提高整个报纸的可读性。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其他人对我们写出的稿件感兴趣呢?答案也许有很多,但最为关键的一定是:我们既是事实的提供者,更是故事的讲述者。如果我们没有做好这两件事,就没有人理睬我们的作品。 这是因为,故事不但具有形象概括的超级功能,还具有长久的群体记忆功能和广泛的群众传播功能。不论时代怎么发展,故事,尤其是那些精彩有趣的故事,都能在瞬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具有持续影响力而深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也就是说,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受众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通过故事来与受众沟通,更能让人放开,让人感到有趣,从而产生阅读欲望。以故事为主线而整合过的新闻素材,也更能有效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道理本身是抽象的,实际上,讲故事,讲好的故事,就是通过事例帮助人们理解各种抽象的道理。 作为一名记者,怎样才能讲好故事?从多年的工作经历来看,我认为,要真正的讲好故事,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足功夫。 首先,做好前期的采访至关重要。 采访和写作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过程。如果前期的采访中没有获得有用的材料和丰富的信息,如果在采访中没有考虑到读者的喜好和需求,那后期的写作不论运用多少技巧,也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算辞藻华丽也只是徒有其表的华而不实之作,是没法打动读者的!通过深入现场采访,了解更多的新闻信息,这样才能“场景再现”,才能让故事变得具体,细节更加生动。 多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深谙一个道理,不深入现场采访,仅靠书面的文字材料或通过别人的转述来进行新闻稿件的写作,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没有到现场亲身感受,对新闻事件本身没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形不成一个感性认识,根本就无从下手,就算勉强写出来,也只是一些表面的空话套话的积累,自己都看得难受,更别提吸引读者阅读。反之,经过自身采访,新闻故事展现眼前,有了一个对故事始末的了解,可以有理有据、生动的论述故事缘由,这样的新闻稿件就会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与你所讲述的故事有关的人,吸引读者愿意去读你的文章。 一篇新闻作品最终面世,实际上是记者和编辑共同合作的结果。其中编辑可以给故事润色、增删,让其变得更加清楚,但是,他们不可能提供那种能够让故事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品质,而这种品质正是一个能够打动人心的故事和一个冗长乏味的故事的最大区别。没错,读者需要准确的信息,而记者的首要任务就是为他们提供这样的信息。但除此之外,读者还有更广泛、更深层次的需求:给我讲一个故事,让它有趣一点。而要满足读者的这种最基本的需求,没有深入新闻现场进行踏实的采访根本做不到。 2010年的春夏两季,黔南大地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在抗旱救灾第一线,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长顺县基层干部成名尧,就是这么一位为了抗击旱灾而牺牲的人。这个线索是通过县委宣传部提供的材料了解的,材料只是空泛的说成名尧有多伟大,为了解决群众的用水难,坚持工作在第一线,最后突发疾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这样的写法,存在人为拔高神化主人公的缺点,忽略了读者对这种千人一面的模式化人物的厌恶。 为了更深入的挖掘成名尧的事迹,我和报社的一名同事深入到其曾经工作过的村组采访,从他的同事、当地群众的口中知道了更多的故事。通过这些细节的梳理,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个真实的成名尧,有了亲

文档评论(0)

yyanrlu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