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4第三讲 文学创作论.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讲 文学创作论 一、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二、文学创作过程 三、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追求 变形: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像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方式。 变形的方法: 扩大和缩小(拉伯雷《巨人传》的卡冈都亚、安徒生的豆蔻姑娘) 粘合(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 蒲松龄笔下的鬼女狐仙 ) 漫画(果戈理、鲁迅笔下的“狂人” ) 夸张(阿Q ) 幻事(凡尔纳笔下奇异、变幻的世界) 陌生化:不用习见的“称谓”,而以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如曹雪芹以一位从未见过挂钟的农村老妪刘姥姥的陌生眼光来写王熙凤堂屋里的挂钟,收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变形与陌生化的区别: 变形着重于“改变”事物常形,陌生化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以消解“套板反应” 词语的提炼与技巧的运用 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二)文学创作的物化阶段 即兴与推敲 1、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发展逻辑。 “达吉雅娜跟我开了一个多大的玩笑,她竟然嫁了人!我简直怎么也没想到。” ——普希金 “他们(指人物)作那些理想生活中应该作的,和现实生活中常有的,而不是我愿意的。” ——列夫·托尔斯泰 “人物站起来跟作者发生争执,提醒作者该怎样描写他的那种时刻,正是作者创作中最欢乐、最有灵感的时刻。” ——王汶石 2、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如鲁迅创作《不周山》、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群魔》 3、缺乏应有的技巧。 “夫大家之能得心应手,正先由于得手应心。技术工人,哲物能应;真积力久,学化于才,熟而能巧。专恃技巧不成大家,非大家不需技巧也,更非若须技巧即不成大家也。”?????? ——钱钟书:《谈艺录》,第211页 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常见的三个问题: 词语提炼的任务:寻找最准确的语言、文字把艺术构思中已初步成熟的形象、意念准确、鲜明而生动地呈现出来。它涉及到形象和意念的物化、语调的选择、结构的妥帖、风格的和谐等。 技巧的运用主要是妙采用各种写作手法,例如肖像、行动、心理的描写,顺叙、倒叙、插叙的安排,烘托、对比的运用。 即兴: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 即兴的产生条件: 1、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 2、要有气氛和契机。3、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长久酝酿的产物。 4、和作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 即兴和推敲的结合: 1、创造之初不急于动笔,作反复思考和深入沉潜。 2、动笔不可勉强,等待机缘或需要的唤醒。 3、灵感突至,及时捕捉,记下全部轮廓。 4、过后仔细从头到尾地修改定型。5、修改中以形象的内在物理和自我的中心意念来统摄。 推敲: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它涉及到词句的精选,细节的提炼,人物的安排,章节的转换,意境的合成等。 真 善 美 (一)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因此,文学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文学真实,实质上是一种艺术真实。 1、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感知与诗艺性创造,传达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2、艺术真实的三个测度 其一,反映的测度: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生活的真实) 其二,表现的测度: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情感的真挚) 其三,心理的测度: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感受的真切) 3、艺术真实的特点: 第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第二,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 第三,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在这周刊上,看了几个阿Q像,我觉得都太特别,有点古里古怪。我的意思,以为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式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在上海,从洋车夫和小车夫里面,恐怕可以找出他的影子来的,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象瘪三样。只要在头上戴一顶瓜皮小帽,就失去了阿Q ,我记得我给他戴的是毡帽。”(《寄〈戏〉周刊编者信》,《鲁迅全集》第六卷,P150) “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不真实的作品“现在与将来都不会有任何价值”。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 Balzac,1799—1850 ) “真正的艺术作品永远以真实、自然、正确和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