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顾颉刚对民间文学的贡献
顾颉刚对民间文学的贡献
文法系11级1班
张凤娇
1101230
顾颉刚对民间文学的贡献
顾颉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同样取得了极大成就。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开始接触民间文艺的时间比较早,可以追溯到“五四”运时期。他说:“1913年我考进北京大学读书,当时校风很坏,许多官僚子弟花天酒地,恣意嫖赌……我是一个穷学生,不干这些,却好看戏。1913年~1915年间我看了三年戏。我当时在北河沿北大预科上课,下午课很少,每天早上十点钟上完两堂课以后,我就跑到东安门内皇城夹道去看戏牌。那时候都是白天十二点开戏,我要占个好座位,并省下包饭钱,就不吃午饭,只买几个烧饼吃。当时烧饼价很便宜,一个铜子买两个,四个铜子就买八个,一顿饭够了,省下的钱就用来看戏。戏价实在不高,顶好的刘鸿升一班才两毛钱,梅兰芳的戏一毛钱……看着看着,就看出了些问题:同一故事,京戏与梆子戏就不一样。即使同一剧种如京戏,有时内容也不一样。为什么同一个故事在戏里会不一样呢?是不是编戏的人有意改造的呢?这个问题成了我心头上的一块疙瘩,……我开始注意看小说、民间故事,看出民间传说是真真假假,有些则完全不是这回事。不过,故事虽然是假的,它所反映出来的感情和要求却是真实的。它是为了适应人民的需要、满足人民的希望而产生的。”又说:“我是研究古史的,一生读古书,可是对于民间文学方面的兴趣却很高,知道历史上和古典文学上的许多问题必须用民间文艺的眼光方可得到解释和证实。 ”?先生从1917年开始搜集民歌和民间故事。他说1917年,北大本科教授沈尹默、预科教授刘半农等人,为了作新体诗,要在本国文化里找出它的传统来,于是注意到歌谣,发起‘歌谣研究会’,征集各地民歌,按日在《北大日刊》发表一两首。这又是一个新鲜的玩意儿!许多守旧的教授和学生们叹息道:北大是最高学府,《日刊》是庄严公报,哪能让这种不入流的东西来玷污它。但那时的我已经看了五年的戏,对于一切的民间文艺有了平等的眼光。自己想道:《小放牛》剧中,不是一个牧童跟一个女孩唱对山歌吗?《孟姜女》剧中,不是过关时唱‘十二月花名’吗?为什么要反对?所以也就很乐意地接受了这个新潮流。过了一年,我为家庭间的变故,一气成病,还家休养。《北大日刊》按时寄来,使我常常接触到会中所收集的歌谣,心想:我虽因病在家,难道竟不能做些搜集歌的轻简工作吗?因此,我就在家中组织人力,从我的祖母起,直到保姆,由她们唱,我来笔记。后来又推广到亲戚朋友家。我的爱人殷履安又在她的母亲家角直镇上为我收到了好些。一年之中居然有三百多首。其中,有儿歌,有妇女歌,有工农歌,也有对山歌。除歌谣外,还连带搜集了谚语、歇后语。”后来顾先生把这些歌谣编成《吴歌甲集》,由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歌谣研究会出版。这是当时印行的第一部歌谣专集。它的出版,对于歌谣搜集工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还写了《与沈兼士、魏建功讨论吴歌》,也很有影响。后来,先生又结合歌谣研究著文,对《诗经?国风》提出不少新的见解。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在我国是首次对传说故事进行精细和系统的考证。孟姜女故事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说之一。顾先生为了研究这个故事,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其中包括文献记载、剧本唱本、歌谣和还在流行的口头传说。按照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形式,清理出这个传说的发展、流传和演变过程,写出了《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孟姜女故事的研究》、《孟姜故事研究的第二次开头》、《杞梁妻哭崩的城》、《杞梁妻的哭崩梁山》、《孟姜女名称的来源》(与姜又安合著)、《孟姜女十二月歌与放羊调》等文章,并编成《孟姜女故事研究》共三册,影响很大。顾先生是孟姜女研究的主将,至今没人能超过他。顾氏对孟姜女故事采取了这种“垂线的”眼光,这实际上是把历史的眼光引入了孟姜女故事研究。1925年9月21日,顾颉刚在《孟姜女故事研究的第二次开头》一文中说,他对孟姜女故事的注意始于1921年冬天在《通志·乐论》中读到郑樵论《琴操》的一段话:“虞舜之父,杞梁之妻,于经传所言者不过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1923年春,在姚际恒的《诗经通论》中一则有关“孟姜”的注释,使他对这个故事年代的久远感到惊讶,“从此以后,关于她的故事的许多材料,都无意的或有意的给我发见。我对于她的故事的演化,的程序,不期的得到一个线索。”同年冬,上海文学周报社向他约稿,顾氏因预备北行而无暇动笔,只好把收集的材料交给表弟吴秋白(立模)写成《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一文,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