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例介绍 Ramsay (1981)对瑞士阿尔卑斯赫尔维推覆体进行了研究。 自下而上由三个推覆体构成:莫尔克列(M) 、迪亚布勒莱(D)和维尔得霍恩(W)。M褶皱推覆体倒转下翼岩石变形十分强烈,个别部位应变X:Z100:1 (XYZ),而远离根带的正常翼中X:Z只有4:1。接触面上变形最强,上盘底部强于下盘顶部。(应变测量方法和应用将在第二部分“岩石有限应变测量”介绍) 各推覆体的对比表明,自下而上变形趋于复杂,因为上部的推覆体比下部的推覆体运动史更长,早期的变形则不会被下部推覆体记录。要全面认识推覆构造发育的过程垂向变化的研究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一) 前展式或背驮式(piggy-back propagation): 在已存逆冲断层的下盘依次发育较新的逆冲断层,下部逆冲断层运载着上部逆冲断层进一步位移。在逆冲系列中,上部的断层反映早期的位移,下部的断层代表后期的位移。 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二) 后展式或上叠式(overstep propagation): 在已有逆冲断层的上盘依次发育新的逆冲断层,即逆冲系统沿着与推覆的反方向演化。 Boyer和Elliott (1982), Woodward (1985)在分析了世界上主要造山带后指出,自然界的逆冲系统一般为背驮式演化模式。并强调,duplex只能由背驮式产生,它是背驮式发展演化的特有产物。 背驮式逆冲推覆构造中,越早形成的逆冲断层变形也越强烈,位移也越大。早期的台阶式结构被一次次后期的逆冲作用所变形和破坏。比较各主要逆冲断层变形的强弱程度和切割关系,可以确定逆冲顺序。 Duplex扩展过程 Boyer和Elliott (1982)概括了duplex的扩展过程。起始阶段, 主逆冲断层沿着S0滑动,从低滑动层爬升到高滑动层,以陡角度斜切能干层,形成下盘断坡。从断坡底部发育一个新破裂面,并向前扩展一段距离,然后向上斜切至高滑动层,与先存主逆冲断层汇合;其次阶段,新断层S1开始滑动,上覆断层S0的一段停止活动,并在新生断夹块前S0与S1共同构成滑动面。或者说原来主逆冲断层停止活动的一部分被动地背驮在正在形成的逆冲岩席上,并和新形成的断夹块一起发生膝折弯曲。随着运动的进行,依次向前扩展。 尽管该模式是理想化过程,但对认识和分析逆冲断层系和duplex扩展和发育过程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逆冲作用与褶皱作用 自Bertrand (1884) 否定阿尔卑斯格拉鲁斯“双褶皱”,确定为推覆体之时起,地质学家已认识到逆冲推覆与褶皱相伴生。它们构成运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成因上具有统一性,几何上具有对应性的逆冲褶皱系统。褶皱作用与断裂作用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问题,焦点是逆冲推覆与褶皱形成中何者居主导地位的问题。 褶皱作用引起逆冲推覆 Heim (1921) 研究阿尔卑斯逆冲推覆构造时提出的观点。基本论点是强烈的挤压引起岩层褶皱,褶皱变形由弱到强,在倒转翼的拐点处因拉伸变薄而断裂,进而在断裂面上逆冲推覆,形成褶皱推覆体。上世纪70年代以前这一观点曾为构造地质学家所接受。 观点一 观点一 逆冲推覆引起褶皱作用 70年代之后,随着对前陆带和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与褶皱作用的全面研究,认识到逆冲推覆引起了褶皱作用,尤其在造山带的前陆带。断坡在褶皱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W.R. Jamison (1987) 提出了三种褶皱作用 断湾褶皱作用(fault-bend folding) 逆冲岩席在爬升断坡过程中引起的褶皱作用。与断坡密切相关,形成在断坡形成之后。 断湾褶皱 断展褶皱作用(fault-propagation folding) 也与断坡密切相关,不过褶皱形成于逆冲断层的终端,在断坡形成的同时或近于同时发生。意味着逆冲断层沿着断坡的位移逐渐消失以至停止。 断滑褶皱作用(detachment folding) 也产于逆冲断层终端,但与断坡无关,而是顺层滑脱的结果。在褶皱之下顺层滑脱的位移消减以至停止。易发生于其下有能干层垫伏的柔性层中。如果层状岩系的韧性差适度而不显著,则易于发生断展褶皱。 驱动力问题讨论 水平挤压力 矛盾1. 挤压作用力与推覆体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数十甚至数百公里的推覆体若作长距离运移所需要的作用力非常巨大,远远超过了岩石强度,岩席早在运移前就已破裂,如推土机;矛盾2. 一些变形强烈的推覆体在变形中处于弹塑性甚至塑性状态,难以将应力远距离传递。 至今仍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 重力滑动 质疑 基底冲断面的坡度能否足以引起重力滑动。 M.K. Hubbert and W.W. Rubey (1959)提出用异常空隙压力来解释推覆体的承受能力问题。异常空隙压力的存在降低了围压,抵消了部分负荷重力,起着浮力的作用,从而降低了断层面上的压应力,降低了摩擦阻力。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金属工艺学 全套课件.ppt VIP
- 外研版(三起)(2024)三年级下册英语Unit 4《What’s your hobby?》第1课时教案 .pdf VIP
- Unit 4 What's your hobby 第三课时教案 2024-2025学年度 外研版英语三年级下册.docx VIP
- 老年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pptx
- 景区运营管理合作协议.doc VIP
- HGT21629-2021管架标准图图集标准.docx VIP
- 保健食品要掌握的全部基本知识【58页】.pptx VIP
- MDCG 2020-7 上市后临床随访 (PMCF) 计划模板中文版.docx VIP
- 基坑土方回填施工策划方案.doc VIP
- 半导体材料课件课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