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绍兴市期中检测九年级科学第一学期讲述.doc

绍兴市期中检测九年级科学第一学期讲述.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绍兴市期中检测九年级科学第一学期讲述

绍兴市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九年级 科学试卷 出卷人:王骥平 审核人:蒋中林 考生须知: 1、全卷满分为2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共10页(答卷2页)有4大题,34小题。 2、本卷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Cl:35.5 Ca:40 ;g=10N/kg 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我们每天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 B.蜡烛燃烧 C.菠萝榨汁 D.干冰升华 A.地球外的石块坠入地球的大气层成为流星 B.凉鸡蛋泡在热水中,温度升高 C.两手相互摩擦,手心发热 D.锯木头时,锯条变得烫手 4、小晴同学为了探究氨气(NH3)的性质,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根据小晴的操作和相关现象分析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B.氨气溶于水使试管内压强减小 C.试管内液体的PH<7D.若将酚酞试剂改为石蕊溶液可看到蓝色喷泉小明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其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 ) A.常见干燥剂:、浓硫酸、石灰石B. 常见的合金:不锈钢、、生铁 C.常见营养物质:蛋白质、、D.常见的材料:金属材料、材料、有机材料科学探究中常用到推理的方法。根据下列实验事实推出结论正确的是:( ▲ ) 编号 实验事实 实验结论 A 某溶液使酚酞溶液变红 该溶液一定是NaOH溶液 B 某物质可以导电 该物质一定是金属单质 C 常温下,测定某溶液的PH=3 该溶液一定呈酸性 D 某气体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该气体一定不含氧气 Li+MnO2==LiMnO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 ①该反应中Mn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②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③ LiMnO2为新型的氧化物 ④ LiMnO2为锂、锰、氧的合金 A.①② B. C. D.下列各个情境中,没有做功的是 ( ▲ ) 9、如图所示的内燃机工作的一个循环中,其四个冲程的顺序应当是 ( ▲ ) 甲 乙 丙 丁 A. 甲、丙、丁、乙 B.乙、甲、丁、丙 C.乙、丁、甲、丙 D.甲、乙、丁、丙 10、在体育考试中,小明投出的在空中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若重20N,从最高点到落地点的过程中,球下降的高度为2.7m,则( ▲ )A.实心球到达最高点时机械能为零 B.实心球在空中飞行时小明一直对球做功C.从最高点到落地点重力做功为零 D.实心球从最高点到落地点的过程中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某学生为了验证铁、锌、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四种方案:①将Zn、Cu分别加入到FeSO4溶液中;②将Zn、Cu分别加入到ZnSO4溶液中;③将Zn分别加入到FeSO4、CuSO4溶液中;④将Fe 分别加入到ZnSO4、CuSO4溶液中其中可以方案正确的是( ▲ )A. ①或④ B. ①或② C. ②或③ D. ③或④ 下列知识整理的内容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除杂的方法CO2气体(CO气体)——通入氧气CaCO3固体(CaO固体)——高温煅烧NaCl溶液(CaCl2溶液)——滴加碳酸钾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B物质与性质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加碘食盐——“碘”是指元素锰酸钾—锰元素的化合价为+7 物质与用途活性炭——可用于吸附冰箱内的异味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硬铝——可用作制造飞机 D.食品与安全亚硝酸钠——不能当食盐用 霉变食物—高温消毒后可食用 甲醛溶液——可作食品保鲜剂 下列实验对应的图像正确的是:( ▲ ) A B C D 将等质量的镁和铝分别与少量的盐酸反应 向pH=2的盐酸中滴加过量的的氢氧化钠溶液 向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向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 14、小明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在杠杆两侧挂上不同个数的钩码,移动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三次实验后得出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下列能帮助他得出正确结论的操作是( ?▲ ) A.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 B.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斜向下拉 C.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 D.增加钩码个数,再多次实验使结论更具普遍性 15、某固体混合物由K2CO3,K2SO4,CaC

文档评论(0)

666314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