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离散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1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离散分析

方法3 (P→Q)→(P→(P∧Q)) ??(?P∨Q)∨(?P∨(P∧Q)) 去→ ?(P∧?Q)∨?P∨(P∧Q) ? 后移 ?(P∧?Q)∨(?P∧(Q∨?Q))∨(P∧Q) 补变元Q ?(P∧?Q)∨(?P∧Q)∨(?P∧?Q)∨(P∧Q) 分配 ? (P∧Q)∨(P∧?Q)∨(?P∧Q)∨(?P∧?Q) 整理 ? m3∨m2∨m1∨m0 可见,该公式的主析取范式含有全部(四个)小项, 这表明(P→Q)→(P→(P∧Q))是永真式。 三.重言蕴涵式的证明方法 方法1.列真值表。(即列永真式的真值表) (略) 方法2.假设前件为真,推出后件也为真。 方法3.假设后件为假,推出前件也为假。 P23(8)e)证明 (?A?(B∨C) )∧(D∨E)∧((D∨E)??A) ? B∨C 方法2 证明: 设前件(?A?(B∨C) )∧(D∨E)∧((D∨E)??A) 为真,则?A?(B∨C) , D∨E, (D∨E)??A 均为 真。由D∨E, (D∨E)??A 均为真用I11得?A为真, 又由?A?(B∨C)为真,得B∨C为真。所以得 (?A?(B∨C) )∧(D∨E)∧((D∨E)??A) ? B∨C (?A?(B∨C) )∧(D∨E)∧((D∨E)??A)?B∨C 方法3 证明:设后件B∨C为 F,则 B与C均为 F, 1. 如果D∨E 为 T,则 1).若A为T,则?A为F,则(D∨E)??A为F,于是前件(?A?(B∨C) )∧(D∨E)∧((D∨E)??A) 为F。 2). 若A为 F,则 ?A为T,于是?A?(B∨C) 为F, 故前件(?A?(B∨C) )∧(D∨E)∧((D∨E)??A)为F。 2.如果D∨E 为 F,则 前件 (?A?(B∨C) )∧(D∨E)∧((D∨E)??A) 为F。 ∴(?A?(B∨C) )∧(D∨E)∧((D∨E)??A)?B∨C 四. . 等价公式的证明方法 方法1:用列真值表。(不再举例) 方法2:用公式的等价变换.(用置换定律) P19(7)h)证明 ((A∧B)→C)∧(B→(D∨C))?(B∧(D→A))→C 左式?(?(A∧B)∨C)∧(?B∨(D∨C)) E16 ?((?A∨?B)∨C)∧(?B∨(D∨C)) 摩根 ?((?B ∨?A)∨C)∧((?B∨D)∨C) 交换 结合 ?((?B ∨?A)∧(?B∨D))∨C 分配 ?(?B ∨(?A∧D))∨C 分配 ? ?(B∧(A∨?D))∨C 摩根 ?(B∧(D→A))→C E16 P19(8)c)化简(A∧B∧C)∨(?A∧B∧C) 上式? (A∨?A)∧(B∧C) 分配 ?T∧(B∧C) 互补 ?B∧C 同一 提示:化简时注意使用下面使式子变短的公式: 分配律 E6 P∧(Q∨R)?(P∧Q)∨(P∧R) E7 P∨(Q∧R)?(P∨Q)∧(P∨R) 用分配律时,是提取公因式。 幂等律 E10 P∨P?P E11 P∧P?P 同一律 E12 P∨F?P E13 P∧T?P 零律 E14 P∨T?T E15 P∧F?F 吸收律 P∨(P∧Q)?P P∧(P∨Q)?P 互补律 P∨?P?T P∧?P?F 补充题. 令P表示小张去,Q表示小李去,用最 简捷的语言说明下面公式 ?(P∧Q)→(?P∨(?P∨Q)) 表达的含义。 解 :将上面公式化简 原公式 ?(P∧Q)∨((?P∨?P)∨Q) (E16,结合) ?(P∧Q)∨(?P∨Q) (双否律,幂等律) ?(P∧Q)∨(Q∨?P) (交换律) ?((P∧Q)∨Q)∨ ?P (结合律

文档评论(0)

wbjs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