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类带入原子弹时代的科学实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把人类带入原子弹时代的科学实验

把人类带入原子弹时代的科学实验?精选 已有 4773 次阅读?2014-4-16 15:27?|个人分类:物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原子弹 相对论 质能关系式 铀 裂变 爱因斯坦 E=mc2和爱因斯坦。媒体和社会大众的普遍印象是原子弹是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制造出来的。E=mc2确实能解释原子弹的威力,但是它也能解释农村烧柴火做饭,内燃机使用汽油、柴油驱动汽车。质能关系式是普适公式,因此,它对于制造原子弹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指导意义。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塞伯(Robert Serber,1909–1997)是曼哈顿工程负责理论的科学家,他给参加该工程的科学家讲解制造原子弹的物理基础的讲义于1965年解密,并已出版,书名为《洛萨拉莫斯启蒙:关于如何制造原子弹的第一批讲义》(Los Alamos primer: the first lecture on how to build an atomic bomb)。以研究核物理与核武器历史著称的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罗德斯(Richard Rhodes,1937-)在给该书写的序言中指出:“这里完全不包括相对论(需要的所有知识是裂变释放能量和释放多少能量),只有很少一点量子力学。”对于制造原子弹起决定性意义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的几个实验,正是这几个科学实验的结果及其解释,把人类带入了原子弹时代。 ? ? 图1 洛萨拉莫斯实验室关于制造原子弹的物理基础讲义的解密批准页 ? 一、核裂变发现前人们对利用原子能的认识 随着放射性和镭元素的发现,人们认识到原子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1900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1852–1908,放射性的发现者,与居里夫妇同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奖)用物质转变为能量来解释镭持续释放能量很高的射线而其质量却没有可测量的减少这一现象。他所用的质能转化关系与E=mc2在同一数量级。即使如此,人们却长期没有找到大规模开发利用原子能的有效办法。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考克饶夫(John Douglas Cockcroft,1897-1967)和沃尔顿(Ernest Thomas Sinton Walton,?1903–1995)用质子轰击锂靶,一个锂核产生两个8百万电子伏特能量的?-粒子(氦核)。考克饶夫和沃尔顿因这一工作获得1951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虽然在考克饶夫和沃尔顿实验中原子核分裂并产生大量能量,但是他们的老师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认为不可能通过类似过程来利用核能。卢瑟福因证明放射性是由元素嬗变而致以及确定?和?射线的性质获得19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但是他的?射线轰击金箔实验、由此提出原子行星模型的工作,以及?射线轰击氮产生氧和氢核(质子)从而发现质子的工作,是比他的获奖工作更重要的发现。人们公认他是唯一一个获诺贝尔奖后的工作比获奖工作更重要的科学家。匈牙利籍物理学家列奥·西拉德(Leó Szilárd,1898–1964)因为是犹太人受纳粹德国排犹政策影响,当时刚从德国来到英国不久,读到了卢瑟福的观点。他不赞同卢瑟福的观点,他设想了核链式反应,其中中子可以激发产生能量的核反应,同时也产生新的中子再激发新的核反应,从而使能量产生过程自我维持下去。西拉德为中子激发的核链式反应登记了专利,但这只是一个设想,当时还没有发现可实现链式反应的核过程。西拉德试图用钡和铟来实现核链式反应,但是这些元素不能实现核链式反应。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1891–1974)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中子的存在,并因此获得1935年诺贝尔物理奖。中子为实验物理学家提供了轰击原子核的理想工具,物理学家试图用中子轰击铀核来制作超铀元素。1934年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Enrico Fermi,1901 –1954,因用中子轰击靶元素产生放射性和超铀元素获得1938年诺贝尔物理奖)报告中子轰击铀靶后产生新的?射线源,这些新产生的?核素可能是新的超铀元素。他测定了轰击铀靶后样品中是否含铅(原子序数82)以上的已知元素,没有发现这些元素,因此,他认为新的?射线源应该是超铀元素。德国女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伊达·诺达克(Ida Noddack,?1896 –1978)发文批评了费米的推理。她认为应该在测量原子序数更小的元素后才能作出产生新超铀元素的结论,因为铀核被轰击后可能产生两个较轻的元素。不过诺达克本人并未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其他人也没有认真地对待诺达克的意见。 二、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的实验与迈特纳和弗里施的解释 第一个预告原子弹时代来临的科学发现是1938年德国化学家奥托·哈恩(Otto Hahn, 1879 –1968)和弗里茨·斯特拉斯曼(Friedrich W

文档评论(0)

yoush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