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庐阳区区情
庐阳区,隶属于安徽省合肥市,是省会合肥的核心城区,是合肥老城区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位于合肥市区中心和北部,庐阳区以合肥老城区为主体,向西北延伸与长丰县、肥西县接壤。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四季分明是一个适宜居住的生态型城区。区域面积1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万(其中,户籍人口48万),现辖9个街道、1乡1镇和1个省级开发区(庐阳工业区)[1] 。庐阳区是全省经济、文化、金融中心。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张辽威震逍遥津”古战场,曹操点将“教弩台”,清末北洋大臣李鸿章故居等。2011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2012年被安徽省政府表彰为“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地区”;2013年被安徽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安徽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市、县(市、区)”。中文名称 庐阳区 外文名称 Luyang District或Luyang Qu 别 名 中市区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所属地区 中国安徽省合肥 下辖地区 大杨镇、三十岗乡、亳州路街道 政府驻地 亳州路街道濉溪路295号 电话区号 0551 邮政区码 230001 地理位置 合肥市区中部 面 积 139.32平方千米 人 口 62.5万人(六普人口) 方 言 江淮官话-洪巢片-合肥话 气候条件 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著名景点 三国遗址公园、环城公园、杏花公园、古逍遥津 机 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 火车站 合肥站、合肥南站、合肥西站等 车牌代码 皖A 区域代码 340103建制沿革编辑庐阳区始建于1949年2月,当时称合肥市第一区、第二区,是合肥市老城区,其文明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代。正因为庐阳区是合肥市中心区域,故庐阳区建置从属于合肥市建置沿革,庐阳区为合肥市行政区划组成部分。合肥古为淮夷地,商代称虎方,西周称夷虎。春秋战国时期,先属楚,后属吴、属越,再后又属楚。秦朝置合肥县,属九江郡。西汉时先属淮南王国九江郡,后淮南国废,设九江郡,合肥仍属之。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合肥改属扬州九江郡。东汉建武六年(30年),刘秀封功臣鉴谭为合肥侯,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历4世,废国为县。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派刘馥任扬州刺史,单马造合肥,为扬州治。三国时,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合肥县改属淮南国;四年,改属淮南郡。明帝太和六年(232年),改属楚国。齐王嘉平元年(249年),改属淮南郡。吴、魏在合肥地区进行过多次争夺战,魏以合肥为重镇兼扬州治。西晋时属淮南郡。南朝宋置南豫州,于合肥县地置汝阴县,属南豫州南汝阴郡,为郡治。梁武帝改属汝阴郡,为南豫州治;复又置合州,属合州汝阴郡,为州、郡治。北周宣帝时属北周。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改合州为庐州,属庐州,为州治;大业初,改庐州为庐江郡,属庐江郡,为郡治。唐朝时改庐江郡为庐州,先后属庐州、淮南道庐州、庐江郡。后梁、后唐时属吴国庐州。后晋、后汉时属南唐庐州。后周时属后周庐州。北宋时先后属淮南道庐州、淮南路庐州、淮南西路庐州,均为州治。南宋时,庐州曾为金占领,寄治巢县,旋即收复,仍为州治。元朝时,先后属淮西道庐州路、河南江北行省庐州路。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占庐州,改路为府,先属江淮行省庐州府,后属江浙行省庐州府,为府治。明朝时先属中书省直隶庐州府,后属南京直隶庐州府,均为府治。清初属江南省庐州府。清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正式建省,属安徽省庐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庐州府废,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年),全省分为三道,属安庆道。民国17年(1928年),废道,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1932年),置行政督察区,属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1940年),改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安徽省省会从立煌(今金寨)迁至合肥,省政府机关驻区境。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2月,合肥市设区,第一区、第二区在今庐阳区境内。1951年11月在第一、第二两区基础上成立东市区。1960年6月,东市区更名为南市区,同时成立南市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1963年8月南市区更名为中市区,撤销南市人民公社。2002年3月6日,合肥市实行新区划建制,中市区更名为庐阳区。[3] 2016年3月17日,中共安徽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机关迁址公告:经国务院批准,中共安徽省委机关(合肥市长江中路39号)、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合肥市屯溪路435号)、省人民政府机关(合肥市长江中路221号)、省政协机关(合肥市宿州路317号)自4月1日起开始搬迁,5月1日起在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正式办公。[4] 行政区划编辑1998年,中市区辖:三牌楼街道、县桥街道、寿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