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人教版本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课程教案.docVIP

2016人教版本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课程教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人教版本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课程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解读与探究 预习提示 辛弃疾(1140 —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辛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后耿京被叛徒所害,辛弃疾率50骑兵,杀入金营,活捉叛徒。随即率军投奔南宋,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金,但朝廷只派任他为地方官吏,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不断遭到投降派的陷害。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复黜,黜而又用,他则招之即来,麾之则去,从不放弃伐金复国的心志。但由于政敌的排挤、打击,最终也未能如愿。67岁时赍志而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词牌名。建康,今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是年春,他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时稼轩35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憤之气。原本为了消愁解恨而登上赏心亭,但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有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词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为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京口,现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京口。北固,山名,在京口东北,登山隔江可望见扬州。晋蔡谟筑楼北固山上,称北固亭。后梁武帝改名为北顾亭,寓“北望中原,企图恢复”之意。辛弃疾此词题名“北固亭怀古”,显然有双关的意义。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南宋朝廷启用66岁的辛弃疾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京口地处抗金前线,辛弃疾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但很快便发现宰相韩侂胄只是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人心,以提高自己的政治资本,因此急于邀功,草率用兵,而朝廷并无北伐复国的充分准备。于是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北固亭,抚今追昔,感慨丛生,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词上片追念起于京口建立功业的孙权、刘裕,辛弃疾深为仰慕。下片“元嘉草草”数句,针对南宋当时宰相韩侂胄正在策划的北伐行动,指出冒险轻敌,必然招致失败。篇末以廉颇自比,感叹弃置不用。 学习这两首词,第一、要弄明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了解他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处境,只有如此才能明白其思想感情产生的基础,看清他的心灵世界,理解他的愤慨与痛苦。第二、要明晓词中典故。用典是辛词的特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学习时,要仔细理解典故的出处、本意,探究词人用典的用意,体会词人借助典故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课文剖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①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楚地辽阔千里,时值清爽秋节,大江滔滔流向天际,秋色无涯无边。①楚天:战国时期楚国据有南方大片土地,所以古泛称南方的天空为楚天。)[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无边秋色。楚天,紧扣登临的地点;清秋,点出了登临时间。浩浩荡荡的长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望不见它的尽头,境界壮阔,气势雄浑。词人置身如此浩渺壮阔的境界,怎能不激起满腔的爱国豪情?那滚滚东去的滔滔江水,怎能不使词人热血沸腾?此句写景,但景中有情。]遥岑远目①,献愁供恨,玉簪螺髻②。(纵目望去,远方群山,姿态万千,苍翠挺拔的青山有如碧簪,层峦叠嶂的山峰好比螺髻。但现在,它们正在诉怨说苦,献愁供恨。①遥岑远目:眺望远处的山岭。岑,cén,小而高的山。②玉簪螺髻:像玉做的簪子和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用以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如果说上句写水,那么此三句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虽美,但惜乎南北分裂、山河破碎,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怨恨,所以这些山岭在词人眼中好像一个个都在低眉弯腰,唉声叹气。刘禹锡《望洞庭》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词人不直说自己愁、恨,却说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的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 ;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 ,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yzsc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