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人应试诗题与唐代诗歌审美取向.
唐人应试诗题与唐代诗歌审美取向■ 池 洁《文学评论》 2007年第5期内容提要 本文拟通过分析出典于前代诗歌的唐人应试诗题,对唐人的诗歌艺术审美观念作出粗浅的解读。本文首先从总体上指出崇尚六朝诗歌乃是唐代诗歌审美取向的主流,唐诗正是学习六朝诗歌而结出的硕果,并对陈子昂“风骨”论的有限影响加以讨论。其次,通过排名的方式,列出被唐人取作应试诗题数量最多与较多的前代诗人,分析其诗歌风格在唐诗特质形成过程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一 唐以诗取士,其应试诗题与唐代社会文化之关系极为密切。其中出典于前代诗歌作品的应试诗题,直接反映了有唐一代的诗歌审美取向,并深刻影响着唐代诗歌的创作实践,因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即拟通过分析这部分应试诗题,来解读唐人的诗歌审美心理,并指出部分前代作家在唐诗特质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现存的唐人应试诗,主要保存在北宋初年李昉等编的《文苑英华》里,共计458首,282个题目。《全唐诗》中还有一部分标明省试、州府试、奉试、监试而《文苑英华》未收的应试诗,共21个题目。此外,文献中也零星记有上述两书未收的应试诗题,笔者共搜得3个。在此306个唐人应试诗题中,出典于前代诗歌的共42个①,占全部诗题的13.7%。由于应试诗的出题者多是知贡举的一代文化名流②,在文坛地位极高,并左右着当时的创作潮流,因此他们选取哪些前代诗歌作品来作诗题,就不仅仅表现为个人的好尚,而是代表和引领着整个时代的诗歌审美潮流,具有普遍的意义。 通过对出典于前代诗歌的应试诗题的分析,我们发现,从总体上看,唐代诗歌审美取向主要表现为对六朝诗歌的肯定与崇尚。从数量上看,典出前代诗歌的42个诗题中,除2个出自《楚辞》,4个出自曹植诗,1个出自阮籍诗,1个出自薛道衡诗外,其馀34个皆出自六朝诗人的作品,具体作家与数量为:陶渊明(3个)、谢灵运(8个)、颜延之(1个)、鲍照(2个)、王僧达(1个)、沈约(2个)、谢朓(9个)、江淹(2个)、吴均(1个)、何逊(3个)、庾信(1个)、陈后主(1个)。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出典于六朝诗歌的诗题在数量上占有明显优势,这表明六朝诗人诗作在唐代特别受到赞赏与喜爱,并在唐人心目中占据着崇高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42个典出前代诗歌的应试诗题中,有33个出自《文选》所收录的作品,从中可以窥见唐人崇尚六朝诗歌的观念与《文选》的审美思想有着渊源关系。萧统认为“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③,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非常注重“典”与“丽”的结合。根据这一文学主张,萧统在编选《文选》时,偏重于选录六朝的文学作品。就诗歌而论,《文选》选录六朝以前的诗歌共148首;而选录六朝诗歌则多达318首,这充分表达了萧统对六朝诗歌的高度评价,并揭示了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步的规律。如果说《文选》毕竟是一部通代的文学总集,它在选取作品时,总要照顾到历史的连续性,那么,应试诗题的出题者,则尽可以根据时代的好尚来择取作品,于是他们把诗题的出典集中到了六朝作品上。 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文学史,其实早在唐初就已确立了崇尚六朝诗歌的审美观念。史官们在史书里除对玄言诗、宫体诗持否定态度外,他们对六朝文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如《隋书·经籍志》云: 爰逮晋氏,见称潘、陆,并黼藻相辉,宫商间起,清词润乎金石,精义薄乎云天。永嘉已后,玄风既扇,文寡风力,降及江东,不胜其弊。宋齐之世,下逮梁初,灵运高致之奇,延年错综之美,谢玄晖之藻丽,沈休文之富溢,辉焕斌蔚,辞义可观。④ 从创作上看,贞观时期多宴饮应制之作,风格上极力学习六朝,正如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所说:“贞观之诗,未脱齐梁。”⑤高宗、武后朝盛行“上官体”,《旧唐书》本传称上官仪“以词采自达,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⑥,可见这种诗风正是六朝的继续。一般文学史认为,此后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一出,提倡“兴寄”与“风骨”,一扫六朝浮靡文风,于是“天下翕然,质文一变”⑦,从此改变了唐初崇尚六朝的诗歌审美观念,开启了学习汉魏刚健诗风的新时代。然而通过对唐人应试诗题出典的分析,我们认为这一论断并不符合历史的真实,从开元、天宝年间开始试诗起,典出前代诗歌的应试诗题,大多数出自六朝诗人的作品,这说明六朝诗人诗作一直为唐人崇尚喜爱,一直占据着主流的地位。虽说应试诗题中也有4个出典于曹植的诗歌,但在建安诗人中,曹植更注重诗歌的华丽词采,出题者正是将他作为六朝诗风的开创者来看待的。 事实上,陈子昂诗歌理论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从中宗、睿宗朝至开元初年,诗坛的领袖人物是张说,他在《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中表达了他的诗歌观念:“臣闻七声无主,律吕综其合;五采无章,黼黻交其丽。是知气有壹郁,非巧辞莫之通;形有万变,非工文莫之写。”⑧推崇“巧辞”、“工文”,正是六朝诗歌的特点,从中可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