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新找回教育的烛光.doc
重新找回教育的烛光
随着理智的累积性发展,人类的成熟乃是必然,但我们怎样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不断地回望童年,以保持人类智慧不至于僵化?
几次读到一位哲学教授说起的这样一个故事:ldquo;一位德国学者,生活在电灯诞生的时代,他拒绝用电灯。外出归来,发现家中装了电灯,他大为生气,严禁家人使用。一天晚上,有阵风将他的蜡烛吹灭,他在黑暗中摸索,蜡烛又掉在地上,于是他像狗一样在地上爬着寻找。他的爱人lsquo;啪rsquo;地一声打亮灯,发现蜡烛就在脚边,他突然恍然大悟地说:lsquo;啊!电灯原来有如此妙用,可以帮我找回蜡烛rsquo;。rdquo;
这个故事嘲讽思想顽固者的迂腐,同时似乎又包含着一种隐喻:烛光象征着人类的古典智慧,是人文之光,是心智之光,这光曾经照亮过人类的历史,也照亮了人类的心灵史。但现在,在便利而强大的灯光mdash;mdash;技术之光照耀之下,ldquo;烛光rdquo;失落了。耀眼的灯光足以淹没飘摇而微弱的、充满古典意味的烛光。但与此同时,宁静、幽微、对世界充满敬畏的烛光正好让我们去重新寻找心灵世界的出路。在这个隐喻的后面,还隐含着另一层描述:在哲学家的心中,灯光不可或缺的意义正在于重新找回烛光;技术之光的意义,在于持存人文之光。灯光指引着世俗生活的眼睛,烛光指引的是心灵世界的眼睛。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隐喻。它提示我们思考,现代知识与技术繁荣背后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虚无与恶的发生mdash;mdash;虚无作为现代性的症候
英国社会学家鲍曼曾分析现代性与大屠杀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大屠杀不只是犹太人历史上的一个悲惨事件,也并非德意志民主的一次偶然的反常行为,而是现代性本身固有的功能。正是科学的理性计算精神、技术的道德中立地位、社会管理的工程化趋势等这些现代性的本质要素,使得像大屠杀这样灭绝人性的惨剧成为设计者、执行者和受害者之间密切合作的ldquo;社会集体行动rdquo;。美国政治哲学家阿伦特对ldquo;平庸的恶rdquo;的认识,则进一步从个体层面揭示大屠杀如何可能的本体性依据。个人把自我投入社会整体行动,消解个人对自我行为的整体性担当,使人性中的恶以狂欢的形式加以充分地释放。这中间显现出来的正是心灵世界的空无,正是个体存在的虚无,导致人世间任何形式的恶都有可能发生。
我们今天该如何面对我们内心遭遇的黑暗?在虚无主义降临的时代,教育何为?
捷克小说家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写道,媚俗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境况。不管怎样,时尚与潮流确实有意无意地支配着我们今天行动的基本要素。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一个身在俗中,而又不断抗俗的过程。生命的卓越如何成为可能?生命的卓越并不是指一个人的成就本身,世俗眼中的成就与个人存在的卓越关系不大。生命的卓越乃是一个不断地对抗日常生活媚俗之气的努力。如果说媚俗是一种事实,抗俗就是一种精神世界的价值理想,是一种存在的出逃。我们对于经典的学习与亲近正是一种对抗日常生活庸俗化的努力。
点燃心中的烛光mdash;mdash;现代性价值的重建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先生有一篇美文《燃亮蜡烛而不只是诅咒黑暗》。是的,面对绵延不绝的虚无,我们需要的不是诅咒,而是点燃我们心中的烛光,以心灵之烛照亮我们彼此前行的路。教育所培养的个体就是不仅要能面对俗世生活的一切,而且要能坦然地面对存在的虚无,担当起拯救自我存在的使命,由此而彼,获致个体人生在现实世界中的完成。面对无处不在的现代性,教育不仅要引导个体适应灯光下的生活,同时要培养内心有烛光的人。在今天,教育哲学努力的方向就是要敞开教育中个体如何寻找烛光的可能。这是我们应对时代虚无问题的基本努力。
我们现在面临几个问题,一是个人局限于自我的狭隘圈隅之中,理性不足以引导自我,理性的空间有限,难以把握自我的方向,陷入原子式的个人和集权。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就是德性价值基础的消解,导致虚无主义。今天我们面临现代性价值重建的问题,这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一是重新敞开自我,走向他者,每个人的存在离不开他人的存在。什么是爱?爱就是自我在他人之中的存在,爱别人就是爱自己,因为你爱的他人就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在内心深处敞开自我通向他人的路径,在心灵深处认同他人,这是一种存在意义上的彼此认同,人与人真正建立在平等之上。二是重新激活人类生存的可能性,拓展存在的空间。
现时代的我们其实更多地局限在小我中,理性的算计取代生命的整体智慧成为个体行动的基本依据,从而使得我们无法真正超越自我,走向他者,担负个体行动的道德责任。不断地回到源头,回到古典,活化我们对原初的、本真的问题的思想与想象,也许可以重新敞开人类生活的可能性。
光在哪里?光其实就在我们心中。我们总是急切地想援手于外,恰恰忘了从内心去寻
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