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复习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分析

第5章 控制系统的频域校正 ◆ 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设计 ● 基本思想:超前校正的主要作用是提高系统的 稳定性和加快系统的响应速度,其原理是最大 限度地利用超前校正装置所能提供的超前角。 设计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选择超前校正装置的 转角频率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它们之间的距离 越大,所能提供的最大超前角越大。使产生最大 超前角的频率和校正后系统的增益穿越频率接近, 以充分提高系统的相角裕度。 (利用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的超前相角,补偿原系统相角稳定裕度 的不足。因此,应将产生最大相位超前角的频率定为校正后系统的幅 值穿越频率。) ● 设计步骤: (1)根据稳态误差要求确定开环传递函数的总增益, 其中可以包括校正装置传递函数的增益; (2)画出增益校正后的系统的伯德图,如果相角稳定 裕度太低,而且也不宜降低增益穿越频率,则可 考虑进行超前校正。计算超前校正装置应当提供 的最大超前角 (注意要适当地留有余量)。 (3)计算超前校正装置的分度系数 ,计算公式为 ⑷ 确定校正后系统的增益穿越频率,即校正装置产 生最大超前角的频率。此频率是在未校正系统对 数幅频图上幅值等于 处的频率。 ⑸ 确定超前校正装置的转角频率,即计算 和 : ⑹ 校核。 ● 举例(略) ◆ 串联滞后校正装置的设计 ● 基本思想:滞后校正的主要作用是提高系统的 稳态精度,其原理是在基本上不改变未校正系统 稳定裕度(即不改变未校正系统中频特性)的 情况下,提高低频增益。设计过程中的主要任务 是选择滞后校正装置传递函数的转角频率以及 它们之间的距离。为了使滞后校正装置产生的 滞后角不降低系统的稳定性(不使系统的相角 裕度减小),它的转角频率必须比校正后系统的 增益穿越频率要低得多,它的两个转角频率之间 的距离越大,低频增益的允许提高量也越大, 系统的稳态精度也就越高。 ● 设计步骤: ⑴ 根据给定的稳态性能要求(稳态误差),确定 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总增益,其中可以 包含校正装置传递函数的增益 。 ⑵ 画出增益校正后(或未校正)系统的对数幅频 特性图,根据相角稳定裕度的要求,在留有一定 余量的条件下(适当增加余量 ),选择 校正后系统的增益穿越频率 。 ⑶ 选择滞后校正装置传递函数频率特性中较高转角 频率为 。 ⑷ 根据校正后系统增益穿越频率 处的对数幅值, 确定滞后校正装置传递函数中的参数 。 ⑸ 校核。 (或者当原系统的相角裕度已经满足要求,只是 稳态精度较低,不满足给定的要求。这时可以利用 滞后校正装置的低通滤波特性,抬高原系统对数 幅频特性的低频段,根据放大倍数需要提高的倍 数,确定滞后校正装置传递函数中的参数—即 分度系数 。) ● 举例(略) ◆ 串联超前滞后校正装置的设计(略) 第6章 根轨迹方法及控制系统的校正 ◆ 根轨迹概念 ● 控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某一参数从零到无穷大 变化时,系统闭环特征方程的根在 平面上运动 而形成的轨迹,成为控制系统的根轨迹。 ● 根轨迹法是根据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和零点 在 平面上分布的条件下,绘制闭环特征方程根 的轨迹。 ● 根轨迹方程及绘制根轨迹的条件 (幅值条件) (相角条件) ◆ 根轨迹的基本性质(9条) ⑴ 对称性:关于实轴对称; ⑵ 分支数:等于系统特征方程的次数; ⑶ 起点和终点:起始于系统开环极点,终止于系统 开环零点; ⑷ 根轨迹上点所对应的增益 ⑸ 实轴上的根轨迹:根轨迹区段右侧的开环极点和 零点总数为奇数; ⑹ 趋于无穷远根轨迹的渐近线: 渐近线与正实轴的夹角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 ⑺ 分离点和会和点: 即 的根, 或 的根; ⑻ 根轨迹离开复数极点的出射角 根轨迹到达复数零点的入射角 ⑼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以 代入

文档评论(0)

4411134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