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根与花——谈儒学的“返本”与“开新”.docVIP

 中国文化的根与花——谈儒学的“返本”与“开新”.doc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的根与花——谈儒学的“返本”与“开新”

中国文化的根与花——谈儒学的“返本”与“开新”作者:何光沪 导论:根与花 文化与非文化的区别,乃在于文化是人类的产物,因而它的基础是人类特有的本性,即人类超越自身之自然属性的那一部分本性,也即“异于禽兽”的那种尽管“几稀”却很实在的“人性”。[1]例如,人的社会性体现的是人在谋生方式上的非自然性;[2]人的知、情、意之无限多样性体现的是人在生存状态上的非齐一性;而人通过符号或象征体系来进行活动的方式,则体现了人超越当下直接的自然事物的倾向和能力。[3]这种超越性更表现为人类能意识到自身之相对性和局限性,意识到自身之不完备性和未完成性,意识到自身对外在条件的依赖和同内在矛盾的纠结,因此而有超越自我的倾向。所以人永远是一个过程,是一种趋势。正是人的这种超越性,这种基于经验又不止于经验的趋势,走出自身摆脱自然的趋势,走出有限向往无限的趋势,走出当下向往永恒的趋势,走出相对向往绝对的趋势,促使人运用理性的工具和社会的协作,实现认识情感和意志诸方面无尽的追求,从而造成了广义的象征体系为表现形态的文化。如果说文化象一条河,那么这种超越? 跃褪撬脑础W魑痰娜死嗪妥魑魇频娜死啵s?Chinese?Gods(Selangor,Malaysia,1988)。 ??20、《新唐书·礼乐一》 ??21、傅佩荣:《儒学哲学新论》第121页。 ??22、《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第530页。按此处“宗教”应指儒学中之宗教部分。 ??23、故有“礼教杀人”之说。 ??24、我看鲁迅所谓“中国的根底在道教”可作此解。 ??25、此非训诂学者指斥义理学者时所谓“空疏化”,而指脱离社会实际的空疏化。 ??26、马西沙、韩秉芳《中国民间宗教史》“序言”。 ??27、《中国意识与宗教》,第280页。 ??28、这当然需要研究者从极其复杂的民间宗教资料中去进行细致的发掘。但例如马西沙和韩秉芳等学者的“宝卷”研究和郑志明等学者的“鸾书”研究,都表明“土法炼钢”的结果并不全是粗铁。 ??29、参见前引书“序言”。 ??30、其实民间宗教与墨家颇多共通之处。 ??31、《中国意识与宗教》,第76-77页。 ??32、同上书,第77页。 ??33、《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第55页。 ??34、同上书,第56页。 ??35、同上书,第61页。 ??36、他在《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一书中指出了这种矛盾,但未作论述。参见该书第64页注释63。 ??37、同上书,第62页。 ??38、同上。 ??39、《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第448页。 ??40、《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第232页一233页。 ??41、这是可以写一本书的题目。 ??42、《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第449页。 ??43、同上。 ??44、按指莱布尼茨所谓“这个世界是一切万能的世界中之最好者”之说。 ??45、《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第63页。 ??46、同上。 ??47、参J·希克《宗教哲学》论“恶的难题”的一章莱布尼茨以及其他思想家的“神正论”,包括“最好”说,其主旨恰恰是为恶之存在作出解释。 ??48、参阅保罗·蒂里希《系统神学》关于实存之“悲剧性”的分析。 ??49、余英时也指出新儒家伦理的哲学根据有“理论上的困难” ??50、《文化意识宇宙的探索》第536页。 ??51、例如P·蒂里希的《系统神学》第四部。 ??52、《文化意识宇宙的探索》,第537页。 ??53、这已经开始引起批评和争论。 ??54、李杜:《中西哲学思想中的天道与上帝》,第6页。 ??55、《儒学思想与现代化》第310页。 ??56、同上书,第65页。 ??57、同上书,第300?11页。 ??58、《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第86页。 ??59、同上书,第87页。 ??60、《明儒学案·卷三二》。 ??61、《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第90页。 ??62、《传习录》三一三条。 ??63、《传习录拾遗》第十四条。 ??64、《传习录拾遗》第十四条。 ??65、前引书,第94页。 As can be seen, bus number of deaths and injuries that occurred was rail transit (RRT) of 1.7 times, number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