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名镇魏家湾经济与文化研究.docVIP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名镇魏家湾经济与文化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名镇魏家湾经济与文化研究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名镇魏家湾经济与文化研究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名镇魏家湾经济与文化研究 1导语   明清时期的魏家湾属于临清州下辖的清平县管理,因其位于京杭运河与马颊河沿岸,具有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号称“漯阳之名镇”[1]。靠着国家漕运的刺激,魏家湾不但有中央政府设立的钞关、驿站、水次仓、巡检司衙门,而且商铺林立、货物山积、人口众多,粮食、食盐、布匹、药材等行业相当发达,为山东运河流域著名的商业城镇。经济的发展刺激了文化的兴盛,明清魏家湾不但出现了诸多的庙宇、寺观,有“一步踏三庙,十里看百帆”之称,而且教育也相当发达,出现了诸多的进士、举人、太学生、贡生、岁贡等,成为一方文化之胜地。清末因黄河北徙、运河淤塞、战乱频兴,魏家湾商人离散,经济一蹶不振,逐渐走向没落。   2交通枢纽,河工重地   明清两朝,魏家湾位于京杭运河与马颊河沿岸,水路交通便利,同时临近临清、济宁、聊城、德州等商业名城,陆路交通也颇为发达,良好的区位优势使魏家湾成为“南近曹州,北通岱岳”的“一方之胜地”[1] 。而明清中央政府为保障漕运在该地设置的河道部门,施行的水利工程,又进一步提高了魏家湾的政治与交通地位,使其成为山东运河沿岸重要的河工要地。   明清时期魏家湾位于临清州、茌平县、东昌府的交界地带,流经其境的马颊河因地势低于运河,所以常常作为运河的减河,通过闸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座将运河多余之水泄入马颊河,然后入海,所以明清两朝在魏家湾的河工多为筑堤、建闸、分洪、保运等,是完全围绕保障国家漕运而开展的。明初,“会通河为元转漕故道,岸狭水浅,元末已废不用,黑洋山决口后,其道遂淹” [2],永乐十年随着北京城市建设及与北方蒙元残余势力作战军需的日益庞大,朝廷派工部尚书宋礼疏浚会通河,“自魏家湾开支河二,泄水入土河,复自德州西北开支河一,泄水入旧黄河,使至海丰大沽河入海” [3],《行水金鉴》亦载,“尚书宋礼疏浚会通河,用老人白英计,改从南旺分水,遏汶北合漳、卫,遏泗南入沂、淮,其北道魏家湾与土河相连,开二小河以泄之,”[4]可见明初魏家湾是极为重要的河工要地。   永乐后,随着京杭运河的贯通,国家漕运量逐年提高,黄河对山东运道的侵害也日益严重,导致魏家湾等地河工频兴。据《续修清平县志》载:“县境运河在魏家湾,离城三十里,南接博平县界田家口起,北至二十里铺,直接临清州界止,计长三十九里,东西两岸计长七千一百二十丈,内东岸官堤七段,长一千零二丈,主簿承修;防风三段,长一百一十七丈,上河通判管修”[5]。成化元年建水闸二,“曰魏家湾,曰李家口,东岸浅铺八,曰朱家、曰张家、曰十里井、曰赵官屯、曰戴家、曰陈官屯、曰赵家、曰潘家桥;西岸浅铺六,曰张家,曰李家,曰李官屯、曰王官屯、曰丁家屯、曰魏家湾”[6],其中魏家湾为减水闸,作用是将运河洪水泄入其他河流,以减轻运河压力,浅铺则为疏浚河道的组织,以防止泥沙淤塞,保障漕船顺利航行。《大明会典》载“清平县戴家湾闸夫三十名,魏家湾等浅铺九,老人九名,夫八十一名,今存四十五名,捞浅夫一百三十二名,今存六十六名”[7]。老人为基层社会管理夫役的头领,主要负责河工人员的分工与协调。除减水闸与浅铺外,“魏家湾以南大坝下旧有引河一道,水势情形应行挑浚,有利民生运道”[8],引河不但可以用来泄洪,还可以在运河淤塞时用于通航,具有重要的功能。另有滚水坝一座,“水多则开闸放出,下游则乐陵、海丰一带入海”[9]。魏家湾段运河弯曲较多,也是利用“三湾抵一闸”的原理,“若津道径直,缓缓而行,则水浮沙沉,随路淀积,疏之不胜疏矣。今多用弯曲,使之左撞右激,自生波澜,鼓动其水而不使之稍宁,则沙亦带之而去,无复停顿”[10],这样不但减少了置闸筑坝的耗费,而且利用河流的自然流动原理使运道通畅,具有科学性。   入清后,中央政府依然视漕粮为“天庾正供”,运河为“国家命脉”,所以对黄淮运的治理有增无减。顺治二年七月,“决流通集,一趋曹、单及南阳入运,一趋塔儿湾、魏家湾,侵淤运道,下流徐、邳、淮阳亦多冲决。是年孟县海子村至渡口村河清二日,诏封河神为显佑通济金龙四大王,命河臣致使祭”[11]。清初因战乱未息,国家财力有限,加之明末清初兵燹导致运道损坏严重,所以只能通过祈求神灵保佑黄运安澜。雍正四年内阁学士何国宗与山东巡抚陈世琯勘察山东水利,“东昌府城南七里河下归徒骇河,城北魏家湾河下归马颊河,德州四女寺减水闸下归老黄河,皆运河东岸泄水入海故道,年久淤塞,应行疏浚”[2]。雍正五年又动银筑堤,“由博平魏家湾减水闸泄运,经东昌卫、博平、高唐、夏津、恩县、平原、德州至德平,曲折七十余里达乐陵,直省庆云,于海丰大沽入海”[12]。雍正年间对魏家湾运河的疏浚,不但改善了运道环境,降低了水患发生的频率,而且对于国家漕运的正常运行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文档评论(0)

yifusantongx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