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docVIP

 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

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内容 提要:作者以明清兩代的糧食生產記錄為依據,對其平均畝產和總產作了人體的筐算,並在此基礎上討論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民生活水平。作者認為,由明及:青、從清前期到清後期,在糧食畝產上總的是呈上升的趨勢,說明農業是有進步的,可就勞動生產率而言,自乾隆中達到最高點,便不斷下滑了,從而又反映出傳統農業在人口壓力下後勁不足的一面。考察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民生活水平,嚴格說應包括經濟作物和副業等各種收入在內,但因本文談的是糧食生產,又鑒於它在農業生產和多數農民生活中佔有主導的位置,故單獨提出進行探討,應仍有其價值。 ? 關鍵詞:明代清代糧食畝產和平均畝產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民生活水平 幾年前,筆者曾就清代的糧食生產寫過些東西。①若干年過去了,現在重新回顧,感到不但在内容上有不少需要補充,而且在論點上也有修正的必要。另外,鑒於學術界對明代的畝產至今觸及不多,故又向上追溯,寫了明代一段。因為課題的涉及面較廣,難度較大,儘管筆者作了較多的思考,但一定還有很多漏洞,祈盼方家不吝指正。 一、糧食畝產記錄 計算糧食畝產量,從 方法 上說屬於統計學的範疇,其前提必須有大量系統的數字資料。遺憾的是在明清兩代,這樣的條件很大程度上並不存在,即使已經掌握的數字,也因各地的畝積或量器衡器方面的差異而難以做到精確劃一,②出於如此等等情况,我們在計算明清糧食畝產時,衹能根據現有條件,採取宜粗不宜細的原則,作出大體匡估。 ———————————————— ①《清前期南方稻作區的糧食生產》,《中國經濟史 研究 》1994年第1期;《清代北方旱作區的糧食生產》,《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1期。 ②見郭松義《清代的畝制和流行於民間的田土計量法》,載《平準學刊》第3輯;又《清代的量器和量法》,載《清史研究通訊》1986年第1期;黄冕堂:《清代農田的單位面積產量考辨》,載《文史哲》1990年第3期。 明清兩代統共544年(公元1368—1911年),其中明代276年(公元1368—1644年),清代268年(公元1644—1911年)。雖然那時的農業發展速度不像今天有現代化 科技 作後盾,可以十幾年、幾十年一大變,但是前後五百多年,畢竟不是個短時間,其中充滿着治亂變化及諸如政府政策的調整、人口的增减、生態環境的改變、工商業的興衰等等,都會對農業發展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反映在糧食畝產上,也會有升有降。 請先看一下近年來一些學者對明清糧食畝產所持的看法,見表l。① 上述畝產數字,有的是照着這樣的公式計算得出的: (按人計算的糧食產量×人口数)/糧食耕地面積=單産量 由此得出的單產數字是每一單位耕地面積的單產量,而不是每一單位播種面積的單產量②。也有的是根據當時記錄的畝產量數字,再參照不同耕地的比例、複種指數等綜合統計而成。對於各人的計算方法,作者不想妄評,值得注意的是三組數字間有很大的差距。當然,根據現有的資料,要得出完全相同的數字是不可能的。但出入那麽大,說明學術界對明清兩代糧食畝產的看法並不一致,基於以上情况,我們也根據掌握的資料,試着作了一些評估。 ———————————————————— ①? 以上數字本自:珀金斯:《中國農業的發展(1368—1968年)》,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17頁;吴慧:《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農業出版社1985年版,第173、188頁;史志宏:《清代前期的小農經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96、197頁。 ② 《中國農業的發展》,第12頁。 先排列明清各時期的畝產數字。首先說明代。明代的畝產記錄不多,所以無法按時期細分,不過因 自然 條件不同,作物種植和產量各有差别,可以分成南方稻作區和北方旱作區兩大塊。它們的自然分界一般以淮河和秦嶺為界,以南為稻作區,以北屬旱作區。當然,這不是說稻作區中没有旱作地,至少在某些丘陵山地和沿海沙地,因無法蓄水而衹能種植旱作。在北方,稻田亦時有所見。 在南方稻作區中,相對來說,畝產記錄較多的是長江下游的江浙沿太湖平原地區。列表2。 太胡平原區自宋以來,已是全國出名的糧食高產區。上述畝出米2石、3石,應是全國最高單產量。又據萬曆《通州志》言長江北岸的通州(今南通),豐年上田畝出穀3石,次田2石,下田1石,與出米相比,便少了一半。明代中期後,湖廣和廣東也有與太湖平原區大致相同的畝產,見表3。 上述畝產記載中,廣東南海縣上田10石、中田7石、下田5石,以穀折米便是5石、3.5石和2.5石,其上田比太湖平原區同等則田一季出米3石,或加春花1.5石,共4.5石,還高出0.5石。不過據張履祥在《補農書》中說,在浙江湖州的下路湖田,也有畝收米4—5石的,原因是“田寬土滋也”。看來水沃地肥,再加上畝積偏大,是那裹畝產高的重要條件。其實,南直蘇松地區的

文档评论(0)

yifusantongx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