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学习园地二(完美版)讲诉.ppt

  1. 1、本文档共1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记不清江南的梅花开了有多少次了,离开家乡的我已是双鬓斑白了。 背诵:诗中乡情 (日积月累) 1 悠悠—— 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2浮云—— 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3落叶—— 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4明月—— 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5家在—— 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6江南—— 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趣味语文 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努力把短文 读通读顺。   题李凝幽居 贾 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生,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说说用“敲”字好在什么地方? 推 敲   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阅读提示一: 1.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 分别简要地用一两句话概括。 2.尝试简单地讲一讲这个故事。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 第二天,贾岛独自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第二天,贾岛独自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诗,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文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 阅读提示二 1.贾岛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说说你的理由。 2.韩愈为什么说作“敲”字佳,你读懂了吗?说说你的理解。 你觉得贾岛是个什么样的人? (贾岛是个有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 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的人。) 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 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是大文豪苏轼游庐山所作,历来为人们所赞赏。但据《东坡志林》,第二句原为“到处看山山不同”,后来才改为“远近高低各不同”。“到处看山”,不仅意思与第一句重复,而且语言平平,读来乏味,改为“远近高低”,既再现了庐山的特点,又代表了不同的角度,意蕴无疑丰富得多,诗意也更加浓厚。 苏小妹评诗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

文档评论(0)

447770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