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文科“新全国卷,大纲全国卷,上海卷”的特点和启示(共79张)说课.ppt

2014年高考文科“新全国卷,大纲全国卷,上海卷”的特点和启示(共79张)说课.ppt

  1.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年高考“新课程全国 卷,大纲全国卷,上海卷” ———试题的特点和启示 厦门外国语学校 2014年高考上海数学(文科)试卷的分析与启示 基础与能力并进,稳定与创新齐飞 二、亮点扫描: 亮点:2014年考试大纲要求试题要体现出数学的基础应用和工具性的学科特点,要重视对应用意识的考查。本题以解三角形为基点,把教材中的问题进行改编作为背景,在背景公平的基础上考查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恒等变换等解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运算求解能力,化归与转换能力,考查学生的应用意识。 启示:它来源于教材,在要求背景公平的前提上,这将是今后应用题的主流设计方向。因此在应用题的复习上,我们应该回归教材,更多的挖掘教材的资源。 5.设置新境,鼓励创新 6.考查综合,引导探究 三、复习启示: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能力培养,删减繁琐的运算以及人为技巧化的难题,要克服“双基异化”的倾向。而2014年的考试大纲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对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考查,要考查考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考查考生的数学素养与学习潜能。因此针对双基的复习应该是我们高三复习的重中之重,如何更有效的进行双基复习,我觉得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要避免机械化的简单操作题海复习; 2.要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地理解、挖掘基本知识,淡化技巧,关注本质; 3.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串联,避免遗忘; 4.思想方法的训练、能力的培养应该至始至终贯彻于整个第一轮的复习。 2014年高考数学(文科)三份全国卷的分析与启示 2014年的高考三份全国高考数学试卷延续去年的特点依旧突出基础的滚动考查,在维持试卷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稳中有变,很好的实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1.处处体现数学的“美” 数学的“美”在于用简洁的语言准确的揭示问题的本质。今年的三份全国高考数学(文科)试卷题面简洁明了,涉及知识最本质的考查,处处体现数学的“美”:例如大纲(文科)卷中的第12、18题;新课标Ⅰ(文科)卷中的第6、14题;新课标Ⅱ(文科)卷中的第17、20题等。 今年的三份全国高考数学(文科)试卷很好的贯彻了这一理念,试题设计体现了“大稳定、小创新”的特点,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在坚持对五个能力、两个意识考查的同时,注重对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考查,体现了数学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工具性的学科特色(如新课标Ⅰ(文科)第14、16题等)。以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为考点来挑选合理背景,应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融合构建试卷的主体结构(如新课标Ⅰ(文科)第12题、新课标Ⅱ(文科)第17题等),在新课程新增内容和传统内容的结合处寻找创新点(如新课标Ⅰ(文科)第9题、新课标Ⅱ(文科)第6题),考查更加科学。试卷从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地考查数学思维品质,考查考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考查考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潜能。从考试性质上审视这三份试卷,它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和课程改革,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学习潜能的新生,是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灵活度的可圈可点的试卷。 亮点:本题从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入手设计问题,通过三角形的周长巧妙的把椭圆的定义结合进来,再通过离心率很好的考查了椭圆的定义、基本量的数量关系以及离心率的定义,既考查了学生的双基,又避免了人为技巧化的难题。 启示:在三份试卷中,这样的命题处处可见,如:大纲卷第2题、新课标Ⅰ第6、10题,它很好的紧扣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中可以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把握数学的本质,尤其在圆锥曲线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减少过于技巧化的难题训练,多引导学生对定义和几何性质的运用。 启示:在三份试卷中,设计了许多利用数形结合来解决的问题,道似无图却处处有图,对数形结合能力的考查十分到位,如:新课标Ⅰ第6、11、20、21题,新课标Ⅱ第10、12、20、21题等。这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观察图形,挖掘图形的潜在性质,并建立起图形与数式之间的联系,能进行很好的化归与转化。 3.交汇巧妙,浑然天成 启示:我们平时经常涉及到数学的应用性,但更多的是一些具体知识的运用,比如:函数、三角等,但我们忽略了这些应用对于学生及普通老百姓是比较遥远的,所以学生并没有很好的体会到数学的有用性,而该题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通道,在生活中数学的思想方法才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亮点:本题从存在性问题入手,以对数函数和二次函数结合为背景,设计了一个含参的不等式的存在问题,第1问考查导数的几何意义,比较简单,使每位学生均能解决,第2问为不等式成立的存在性问题,考查学生的划归与转化能力,分类讨论能力,数形结合能力,运算求解能力,能力要求高

文档评论(0)

44777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