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采访之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系列采访之三

邢小俊:《觅渡》不是乡土散文,而是一种渐逝的《诗经》美学 陕西省广播电台:作家的价值观决定了他选择什么样的题材。《泼烦》、《觅渡》先后获得第三届柳青文学奖和第六届全国冰心散文奖,引起社会反响。身在城市,您总在执着地写乡村,有评论家认为您写的是乡土散文,说您是行走在21世纪城市中忧郁、孤独的乡村哲学家,您认同吗? 邢小俊:我不认同我是乡土散文作家。我写的其实是一种正在消失的农业社会审美规范和美学。 我曾经也一度也认为自己写得就是乡土散文, 因为我获奖的两本书题材都是在写乡村生活和乡村记忆。直到一次看到台湾学者蒋勋的文章,才知道我在竭力强调的是一种美学,一种逐渐消逝的美学。这种美学,蒋勋老师把它叫“农业社会审美美学”。 这种美学建立在农业社会的大背景下,只有在农业社会,人才能谦卑得像土地一样,在土地里生长,最后又回到土地中去,感情特别朴素、平实、悠远。 依靠农业生活的人,必须定居。农业使人学会了把种子埋在土里,等待它发芽、开花、结果,所以不能乱跑,从播种到收割,一年就过去了。人知道有周期,天生有一种长久的耐心, 农业社会产生的文明就变成了一种美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觅渡和诗经都是典型的农业美学产生的作品。 陕西省广播电台:今天,在网络上依然可以看到两本书引发的话题还在继续火爆, 众多专家和名家关于两本书的广泛评说还在继续。作为作者,您如何评价这两本书? 邢小俊: 《泼烦》《觅渡》都是散文集。这两本书都在不同程度地写一个城市人记忆深处的村庄,写一个都市人对和谐乡野的记忆,对渐逝乡村的怀念和悲悯。 具有农业社会审美的人们纷纷进入到都市后,成为工业商业社会精英的普遍哀伤。这是两本书能引起共鸣,引起广泛关注和评论的原因所在。 陕西省广播电台:为什么成为工业商业社会精英的普遍哀伤? 邢小俊:这种心理的纠结来自于_____在中国快节奏的城市化进程中,一方面村庄正在萎缩,正在被钢筋水泥吞噬侵占,另一方面城市像煎饼一样摊大,汽车拥挤倾轧在城市道路上,挖掘机日夜轰鸣掘进,农业社会里生活一贯的静寂安宁被打破了…… 陕西省广播电台:诗经是农业美学产生的作品吗?现在,我们可认为诗经是非常高雅的古典作品。 邢小俊: 诗经,是典型的农业美学产生的作品,是彻底的农业审美。 诗经的作者不是我们所说的知识分子,而是来自民间的人。诗经里描写的都是农业背景下一种淡淡的东西。站在土地上的人相信有稳定的自然周期,知道大自然是有平衡有节奏。他的情感周期和自然周期会合在一起。诗经是哀而不伤。无论多么悲哀,最后都不会绝望,因为农业社会里的人们相信循环,冬天万物都会枯萎,死去,可是大家知道万物复苏的春天一定会来。个人再大的哀伤,都会被大自然担待,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过去的。 比如,诗经中的名篇黍离,其实不是我们认识到的是亡国诗,而是一个人经过玉米地时的心情。他看到玉米在发芽,联想到自己的哀伤与忧愁;有一天,他又经过玉米地,看到玉米在接穗,又联想到心理的忧伤与哀愁;再一天,他看见玉米已经结出粮食,心里依然非常忧伤与孤独。 陕西省广播电台:诗经里的情感会在目前的社会会延续下去吗? 邢小俊:这种农业时代的静美与乡愁,是一种悠长的情感。 诗经的作者一直在土地上。而现代人越来越多地抛弃了土地。他们经过一片玉米地时已经很难发出感慨了,每天万千信息的冲击下,在如今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已经变得粗糙了,变得焦虑不安,无所适从了。 所以说,随着工商业社会的来临,人在土地里那种深厚的经验,那种悠远朴素的情感,正在慢慢丧失。 诗经的情感就会慢慢淡下去。许多悠远的情感就不会出现。农业审美这是人类在今天仍然要珍惜的情感。 陕西省广播电台:电影呢,也很少出现体现农业审美的作品吗? 邢小俊:蒋勋老师举过两个电影的例子来说明农业美学产生的作品。一个是伊朗导演阿巴斯的电影《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整部电影几乎没有故事,就是一个男孩有一天不小心把同学的作业本放到自己的书包里去了,老师说如果下一次不交作业就不要来上课了.所以,他就很紧张,他就去找同学的家给还作业本,因为他不知道同学的家在哪里,伊朗有许多小孩都叫阿里的,他就一个村一个村地去找,整部电影节奏非常缓慢,在谈人与人之间非常简单的情感。在小孩成长的过程中,情感就是这么单纯、朴素。 这样的东西就非常符合诗经美学.诗经里的人都是不英雄,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大部分都是走过一块玉米地时心里的那种淡淡的哀伤,或者是在河边看见自己心爱的女子却不知道如何去追求的惆怅,全是淡淡的东西.这就是农业社会的美学。游牧民族的情感是强烈的,热烈的。农业民族把种子埋在土里等待它发芽、开花、结果,天生有一种长久的耐心,是农业背景。 这种电影里蒙太奇的很少,镜头都是长时间不动的,这是一种对农业社会对土地的信仰,对长久岁月的信仰。而我们现在的电影很少这样表现,作者、导演到观众,都静不下来表现和

文档评论(0)

17898118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