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0历史考试大纲.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0历史考试大纲

》》历史 解读大纲:重视材料分析 命题预测:围绕材料做文章 大纲要求,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材料是历史学系和考试题目中的重要元素。在做每道材料题时,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这些能力考生必须具备。 2010湖北历史考纲解读 考纲变化 1、历史与去年相比在考试范围上没有明显的变化,是近几年来考纲变化最小的一次。 2、考纲变化小也预示着,今年高考在考查范围不变的基础上将有考题的新尝试和新突破,充分体现了“稳中求变”、“考知识、但更侧重考能力”的思想。 背靠建议 ●分析命题特点。 虽然前几年高考不太强调知识考查范围的覆盖面,也不刻意追求中外历史试题所占的比例,高考考查范围与《考试大纲》规定考查的知识点相比较覆盖率很低。但“博大精深”毕竟是历史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去年高考有了一些改进,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知识的覆盖面:例如全国卷在选择题上增加了单个选择题(第23题),从而扩大了命题范围;在综合题方面,全国卷第36题(5)以地理试题考查沙尘暴发生规律为载体,要求考生通过读图回答明朝灭亡时沙尘暴发生的次数。对大小历史事件、冷热历史问题进行多途径的广泛考查,从而扩大了考查范围和命题范围,也更能多角度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以课本和考纲为基础,不能抛开课本和考纲擅自圈定所谓的热点、重点范围。 焦急的考生容易迷信所谓的“捷径”、“宝典”、“母题”,从而抛开基础知识和教学课堂单打独干,最终收效甚微甚至自乱阵脚。 在复习中千万不能抛开课本和考纲,不能擅自圈定一些所谓的热点、重点范围,寄希望于备考几个热点问题就想拿高分。必须重视中外历史知识的全面掌握,必须在全方面学习的前提下,把每一个知识点落实到位,不能似是而非。课本是重要的复习备考资源,要善于运用课本,通过练习巩固、深化、活化历史知识。虽然高考直接考查知识记忆的考题很少,但任何一道考题,做出正确回答的前提都是须准确地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第二轮复习应以历史发展的重大线索为中心。 在复习时,抓住每个时期的阶段特征,融会贯通各个时代的纵横联系,力求在本轮复习中提升历史的宏观思维和解题能力。高考中大量的考题都是在考查学生对时代特征的掌握、考查学生分析事件的能力,而这些能力都可以在该轮复习中得到提升和巩固,可以说,第二轮复习是学生能力飞跃的“黄金期”。 虽然每个学校第二轮复习的方式方法不完全相同,有的是采取专题复习,有的是单元复习,有的是以解题为突破口、二三轮复习结合进行,但考生一定要紧跟课堂和教师,针对个人的知识缺陷和能力不足对症下药。 ●适度的做题练习非常必要,特别是要加强对材料题的训练。 在有限的备考阶段中仅靠记忆和思考是不够的。通过做题训练,不仅能够锻炼我们阅读、分析、比较、概括等能力,还能从与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的接触破解中体会高考“怎么考”、体会考生“怎样答”,从中发现自己答题的问题,直接积累做题的经验和提高解题的技巧。 2010重庆考纲比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据此,本大纲拟订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其中“考核目标”即综合测试的能力目标,“要求”是分别对每一考核目标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界定。 要求 目标 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二、考试范围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1.先秦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