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茁:浅探战国中山王金文书法创作
来源:《书法报》(2014年1月15日)
(作者:王茁,女,号怀馨馆主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西书法家协会理事,钦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王茁在进行书法创作
清代金石家、书法家杨沂孙在其所撰的《在昔篇》中提出创见认为,篆书创作要超越前人的成就,必须在小篆的基础上参考金文大篆。如我们所知,折中大小二篆,是杨沂孙、邓石如、吴大澂等清代篆书大家的成功经验。在广博的文字学知识支撑下,1883年吴大澂编著了《说文古籀补》,他还以大篆书写出多达1799字的《孝经》,及11705字的《论语》。这两部古文字书法的煌煌巨著成为后来许多书家作为篆书创作的参考依据,在近年全国展赛的作品中也常常可觅得其衍行的影踪。笔者在2012年创作“中山王篆书孝经全文”时,也于吴大澂的篆书《孝经》得益不少。
中山王金文可辨识字例仅存400多字,作为战国金文的一个品类,采用其进行创作时旁涉博取相近时期的战国文字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此,笔者试对战国金文书法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山王金文创作的一些技巧。
一、战国金文书法艺术风格浅析
(一)战国金文艺术风格
金文即青铜器铭文,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殷周之际最盛。至春秋时期,周室东迁,五霸兴起,随着地域文化的各自发展,各国金文风格渐异,延至战国时期,七雄割据,各诸侯国之间言不同音、字不同形的状况更是越演越烈,金文风格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千姿百态,蔚为大观。这个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刻铸方法、书法艺术等方面较之殷周金文都起了很大的变化。
战国金文是上承殷周、下启秦汉的过渡性文字。目前学者在研究战国文字时主要以地域为界限,将结构和风格相接近的国家文字划分体系,分为晋、齐、燕、楚、秦等五系。其中,晋系文字以韩、赵、魏为主,中山王金文即属于该系,此外还包括及两周、郑、卫等小国的文字,虽然地域宽广、国别众多,但晋系金文总体风格基本一致,字体具有颀长工丽,笔画细劲秀逸的中原风貌。例如“信”字作“”的字形,可见于魏国的信安君鼎、梁上官鼎和中山王方壶等。齐系文字以齐为中心,包括鲁、莒、祝等小国,文字颇具凝重沉厚的东方特色。燕系文字因燕国偏安于北方,战事较少,局势相对稳定,因而呈现峻整的北方风格。楚系文字以楚国为中心,包括吴、越、徐、蔡、宋及曾等其它小国,其文字具有修长诘曲、装饰性强的特点,然战国晚期的楚国铭文文字风格与早期迥异,平扁欹斜,书写委靡粗率。秦系文字则比东方各国文字更多地继承了西周晚期金文的遗风。
根据文字总是沿着简化的总趋势演变的规律,战国各国的文字在长期的封建割据下各自演化发展,按习惯减省简化,以致于各国文字异形,难以识读。同时它们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各系文字形体结构相异之中又有相合,如“平”字,燕为“”,晋为“”,此为相合,“冶”字,齐为“”,晋为“”,此为相异。在铸制方式方面,齐系的兵器铭文多为铸造,晋系则多为刻划。铸者结体宽博、运笔粗犷;刻者则结体散逸、运笔细劲。
(二)战国中山王金文特色
战国中山王金文按文字系统划分属于晋系文字。1977年在河北平山出土了战国时期中山王国的三件有铭铜器,可谓艳惊四座。中山王三器包括大鼎、方壶及圆壶,其上铭文主要为契刻篆书,字形体态修长、婀娜摇曳、纤劲遒美、精丽潇洒,风格特异,契刻者用刀果敢利落,结体得心应手,线条灵活多变,通篇文字犹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中山王篆书可谓战国晚期金文书法艺术的杰出之作、中国古文字的精品奇葩。
中山国是由北方草原上的少数民族白狄创立,最初被称为鲜虞,后称中山,因战事几经迁都,后于公元323年达到鼎盛状态,时国都建于灵寿(即今河北省平山县一带),中山国王“厝”与韩、赵、魏等国国君相继称王,之后在参与齐国对燕国的讨伐中,中山国占地掳物,大获全胜,中山王三器即铸造于此间。据张守中先生统计,中山王墓出土的有铭器物共118件,《中山王厝器文字编》收录2458字,不重复单字505个,合文13例,存疑19字。仔细观察中山王圆壶金文拓片可见,圆壶的前22行刻写风格与后部分差异明显,前22行用刀犹豫、结构松散,后部分则用刀劲利果断、体势潇洒、笔画遒丽。似乎前刻者水平不佳而换后来者继刻之,或从侧面说明当时的书法艺术审美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及要求。
二、中山王金文创作宜注意的问题
(一)规划空间
中山王金文是属于工整秀逸风格的书法,在规划作品空间的时候,要注意总体布局疏朗、匀衡,结字张驰有度,笔画之间极疏与极密巧妙运用。字的外形宽高比例基本上为1:3,这个比例能将中山王金文修长飘逸的体态表现得恰到好处。
(二)创作工具
中山王金文作品创作宜使用长锋的狼毫、貂毫,易于表现其遒劲的线条韧性。纸张宜采用全熟或半生熟性质的泥金、泥银、粉彩等,避免书写速度慢时造成洇墨而害其静秀。用墨宜浓稠,即使线条纤细也能显其厚重,以期纤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