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读书程序.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院系名称: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59) 摘要:四川盆地富含油气资源,并且油气成藏,是典型的含油气盆地。结合含油气盆地的成因及特征,从构造和地层等方面对其地质特征进行详述,为生、储、盖、运、圈、保机制提供基础性资料。 关键词:四川盆地;油气富集;构造;地层 0 前言四川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滨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转换部位是典型的叠合盆地 南坳 褶区 华蓥山大断裂与齐岳山大断裂之间。 包括川东高陡构造带和川南低陡 构造带。 形成了成排成带褶皱强烈的隔挡式褶皱,是盆地内褶皱最强烈的地区。 川中 隆起 区 华蓥山断裂与龙泉山断裂之间 包括川中平缓褶带和川西南低陡褶带。 乐山—龙女寺加里东期古隆起占其大部.由于稳定的刚性基底,盖层褶皱受到限制,是盆地内褶皱最弱的地区。 川西 北坳 陷区 龙泉山以西的川西和川北地区 包括川西低陡构造带和川北低平构造带, 白垩系、第三系地层分布和第四系大片覆盖区,也是中新生代主要坳陷区[4]。 盆地 外围 地区 龙门山深断裂与灌县—江油大断裂之间 盆地外围地区的西北侧龙门山前台缘褶皱带 区内构造活动频繁,早古生代为隆起,晚古生代为裂陷,印支期形成褶皱,喜山期再度加强,并产生大型逆掩断层带。 表1 四川盆地褶皱构造带 1.2.2 背斜构造类型划分 四川盆地是一个以压性为主、兼具扭动的压扭性盆地,受基底和盖层沉积幅度的影响,环绕川中刚硬基底,在盆地不同地区形成了多种形式的背斜构造,有的地面显现,有的则潜伏地下。在中、新生代后,发生挤压褶皱的动力学背景,除川中4×10 4 km2仍保持稳定克拉通盆地性质外,川东南和川西广大地区多被褶皱变形,共形成地面局部背斜构造241个,地下潜伏高点约160个[5];从油气富集及保存角度结合构造特征,四川盆地的背斜分类如表2: 1.3 断裂发育特征 四川盆地定型在喜山期,是水平应力挤压的结果,由挤压褶皱相伴生的地层断裂属逆断层性质。四川盆地的断裂有深大断裂(含基底断裂)和一般断裂。 1.3.1 深大断裂对区域构造的控制作用 四川盆地在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发育的深断裂对盆地演化及其构造格局的控制是很明显的。它们不仅控制了盆地的构造轮廓,,而且对不同时代的岩相变化、构造线展布以及构造区划都有重要作用[4]。如龙门山、城口、安宁河等断裂都是发生在晋宁期的深断裂,是造成断层两侧地质构造迥然不同和引起周边古陆变迁及构造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类不同地史阶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基底断裂,是地台内部的次一级深大断裂,对盆地边界的形成、盆地内部隆起和坳陷的变迁以及区域岩性岩相变化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如华蓥山、龙泉山断裂,是盆内二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两者之间为川中隆起区,华蓥山以东是川东南坳褶区,龙泉山以西是川西坳陷区;同时在它们的两侧,对各时代地层的缺留、岩性岩相的变迁都有明显的区别。又如建始~彭水、普雄河~小江、峨眉山~瓦山等断裂,对盆地东南和西南边界的控制是显而易见的。 背斜类型 背斜特点 油气状况 梳状 背斜 构造受力强,顶部尖,两翼陡,构造狭窄,褶皱强烈,两翼伴有倾轴逆断层,以陡翼最发育。 地腹构造多向缓翼偏移,下盘潜伏构造是主要的找气圈闭。 似梳状 背斜 该类构造受力中等,顶部圆缓,翼部稍陡,两翼倾角一般<45°,构造褶皱适中,形态较完整,沿长轴裂缝发育。 当地腹断层切轴、切顶时会造成气藏散失。似梳状构造顶部也有相对尖陡者,核部地层出露较老,嘉陵江组区域盖层遭受破坏,使气藏的保存条件变差。 箱状 背斜 多为狭长型构造,受力较强,顶部宽平、两翼陡峻,张应力集中在构造顶部,沿长轴及宽缓的顶部裂缝发育(除纵、横张缝外,还有扭张缝) 一般有利于天然气富集与保存。但该类构造向地腹深处有变尖变陡的趋势,且伴有切轴逆断层发育,不利于气藏保存。 膝状 背斜 顶部平缓,一翼陡、一翼缓,呈不对称状,地腹主断层多发生在陡翼,缓翼断层规模小,一般构造的完整性较好,且沿轴部裂缝发育 有利于气藏的富集和保存 高丘状 背斜 褶皱强度弱,多为短轴背斜,顶圆翼缓(<25°),常不对称。 沿长轴和顶部除纵、横张缝外,还有扭张缝发育,形成网状渗滤通道,有利于气藏高产。高丘状构造出露地层新,褶皱适中,地腹断层发育的规模不大,是含气条件较理想的构造。 低丘状 背斜 一般多为区域向斜中的低平穹隆背斜,褶皱平缓,上下构造形态变异小。有时受断层或不同组系构造的影响,在地腹形成局部潜伏高点。 由于受力弱,裂缝发育程度不均,有利于气藏保存,但高产条件较差。 表2 四川盆地背斜分类 1.3.2 一般断裂对局部构造的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44775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