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英学士”与律诗定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珠英学士”与律诗定型.

“珠英学士”与律诗定型. 众所周知,经过长期的发展,律诗在初唐的后期最终得以定型。不过,对于谁是律诗形制的定型者,以及律诗定型的准确时间,学者们尚有争议。在本文中,笔者试图通过对一部重要的、但却鲜为利用的文本——《珠英学士集》的研究来解决上述问题。 《珠英学士集》是在武后时期(690-705)编纂的一部诗歌选集。公元七0 0年,武后诏学士四十七人修《三教珠英》。此后,这些人便被称为“珠英学士”。这些“珠英学士”皆为诗人兼学者,有的还是当时最知名的诗人。因而,编纂《三教珠英》的过程,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诗歌创作。公元七0一年,当《三教珠英》最终修成之际,崔融编集的《珠英学士集》也同时问世。目前,全帙的《珠英学士集》已经散佚,仅存敦煌遗书中的两个写本残卷,即“伯三七七一”[1] 和“斯二七一七”[2]。王重民最先证实了这两个写本残卷就是《珠英学士集》的残存文本,并阐述了它和《三教珠英》之间的关系。[3] 在有关这两个写本残卷的其他研究中,吴其煜的两篇论文尤其值得注意。[4] 在这两篇论文中,吴其煜考察了这部诗歌选集的书目著录情况,研究了其编集者,并介绍了《珠英学士集》中所选诗人的履历。 传统看法认为,沈佺期(-713?)和宋之问(656-712)这两位珠英学士是律诗形制的定型者。作为《珠英学士集》的编集者及“珠英学士”之一,崔融也为律诗形制的定型贡献了一部文本,即《唐朝新定诗体》。如果仔细考察“珠英学士”所使用的诗歌形制,或许将有助于解答律诗的最终定型这一问题。 “珠英学士”与《珠英学士集》的诞生 《珠英学士集》是编纂《三教珠英》过程中的副产品。初唐时期,无论官方,还是私家,都对纂辑类书投入了极大地热情。[5] 在初唐一百年中间,大约纂辑了二十部类书,而《三教珠英》则是其中篇幅最大的一部。[6] 王溥(922-982)《唐会要》云: 大足元年十一月十二日,麟台监张昌宗撰《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成,上之。初,圣历中,上以《御览》及《文思博要》等书,[7] 聚事多未周备,遂令张昌宗召李峤、阎朝隐、徐彦伯、薛曜、员半千、魏知古、于季子、王无竞、沈佺期、王适、徐坚、尹元凯、张说、马吉甫、元希声、李处正、高备、刘知几、房元阳、宋之问、崔湜、常元旦、杨齐哲、富嘉謩、蒋凤等二十六人同撰。于旧书外更加仙、道二教,及亲属、姓名、方城等部。[8] 后来,这部类书的名称更改了,正如王溥所记载的: 开成二年……其年十月,敕改天后朝所撰《三教珠英》为《海内珠英》。[9] 《资治通鉴》则云: 改元久视;去天册金轮大圣之号。六月,改控鹤为奉宸府,以张易之为奉宸令。太后每内殿曲宴,辄引诸武、易之及弟秘书监昌宗饮博嘲谑。太后欲掩其迹,乃命易之、昌宗与文学之士李峤等修《三教珠英》于内殿。[10] 由上述引文,我们了解到,《三教珠英》的编纂始于久视元年六月,成于大足元年十一月,前后历时共计一年半。其范围似远出《修文殿御览》、《文思博要》之右。 由于唐代类书编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文学创作,尤其是帮助诗赋的创作,因而,成于众学士之手的《三教珠英》,对文学创作无疑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旧唐书·阎朝隐传》云: 朝隐修《三教珠英》时,成均祭酒李峤与张昌宗为修书使,尽收天下文词之士为学士,预其列者,有王无竞、李适、尹元凯,并知名于时。[11] 《新唐书·徐坚传》云: 坚……与徐彦伯、刘知几、张说与修《三教珠英》,时张昌宗、李峤总领,弥年不下笔,坚与说专意撰综,条汇粗立,诸儒因之,乃成书。[12] 这些人与其说是学者,更不如说是文人。当类书编纂进展不顺时,这些文人会做些什么呢?这时,他们很有可能聚在一起,吟诗作赋。《新唐书·艺文志》这样记载这些诗人的选集: 《珠英学士集》,五卷,崔融集武后时修《三教珠英》学士李峤、张说等诗。[13] 十二世纪,《郡斋读书志》亦著录《珠英学士集》五卷,并云: 唐武后朝,尝诏武三思等修《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预修者凡四十七人。崔融编集其所赋诗,各题爵里,以官班为次,融为之序。[14] 王应麟(1223-1296)在《玉海》中也记录了这部选集的五卷全本,中云: 崔融集学士李峤、张说等四十七人诗,总二百七十六首。[15] 《唐会要》云,预修《三教珠英》者二十六人。但是,据《郡斋读书志》和《玉海》,预修者凡四十七人。除了上引《唐会要》中二十六人的姓名以外,从《资治通鉴》《新唐书·阎朝隐传》(译者按,应为《旧唐书·阎朝隐传》)和《郡斋读书志》的引述中,我们还可以补充张易之、李适、武三思三人。据《新唐书·艺文志》[16]、《玉海》[17],以及《新唐书》“李适传”、“尹元凯传”[18],乔侃、刘允济、吴少微(-706)三人也是“珠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