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识大庸.docVIP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谁识大庸

谁识大庸 一、缘起 近年来,张家界的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促使文化产业得以迅速起步,在全球化范式下,张家界以旅游业为龙头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运动促使张家界边缘性的“无名”状态获得了极大的改观。在多元异质文化泥沙俱下的冲击下,张家界市提出建设“未来文化遗产”宏大战略构想,促使有关张家界的地方性人文话语不断地朝着历史的纵深掘进,刷新着我们的地方性知识,生产着关于我们自身的历史。 “大庸”作为一县之名已经成为历史,而正是这一识别性的地名符号呼唤着并引领着我们穿透时空迷障,唤起沉睡的历史记忆。 2002年8月4日,谢方一在《潇湘晨报》上发表了题为《里耶秦简又给人惊喜——土家南迁一一道来》的文章,文中称“庸国”应是本土历史文化的一个源点。“春秋时,古庸国的南迁,受楚、秦、巴三国盟军围击,在龙山里耶,古丈河西,永顺王村和大庸卫所等地留下一个互为关联的文化圈。事实上,这个文化圈涉及土家的族体构成,我称其为‘土家北源说’。是一部悲壮的土家古代迁徙史。” 今张家界市,1998年之前原名大庸市。迄今,本土原住民依旧习惯自称为“大庸人”。1982年,大庸县人民政府编印了一本《湖南省大庸县地名录》。其P21词条“大庸溪”的解释为:“此溪的上游叫澧支河,中游叫茅溪,下游名大庸溪。源出中湖公社境内,流经兴隆、教字垭、官坪、三坪、枫香岗公社,长56公里。是县内最长的常年性溪流。据典籍资料载:今昔“大庸县”、“大庸卫”和“大庸所”等军政建置均因大庸溪得名。同时,派生出大庸坪、大庸口、大庸滩等地名。明以来的府、州、县、卫志,《大清一统志》,《中国地名大辞典》中均有记载。然穷尽典籍,访诸乡村,其含义失考。”“大庸”地名,似乎成了一个难解的悬念。 茅溪就是大庸溪,地因溪名。从“茅溪-大庸溪”衍生的本土地名以“大庸”这一符号为核心,为我们描述着张家界千百年一路走过的历史:大庸溪、大庸滩、大庸口、大庸坪、大庸桥、大庸路、大庸卫、大庸所、大庸县、大庸市…… 从地名缘起以及地名群现象,从地名蕴含的文化事项中,可以看出“大庸溪”对今张家界市永定区的影响要远远大过澧水。“大庸”文化何以如此厚重?1939年版《辞源》对庸字有十二种解释,⑴用也;⑵常也;⑶功也;⑷愚也;⑸犹岂也;⑹赋法之一种;⑺与墉通,城也;⑻与傭通;⑼爰也;⑽与镛通;⑾国名,商之候国;⑿姓也。”近年来随着张家界文化研究的兴起,多年来致力于此一文化研究的谢方一认为“大庸”之庸字,应作第十一解,即庸国。历史进入到本世纪,有关古庸国的考古发现、人类学调查不断见诸于报端。对于“大庸”的探询必然从古庸国开启。 二、神话创世与三皇五帝时代 .  在对古庸国历史的溯源中,在文化上似乎“一穷二白”的张家界,迎面而遇的是一个有关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这一问题,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明的起源问题。只要对黄河、长江这两河流域文明的进程有个基本的了解,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长江中游是长江流域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一个原始文化区域,有着相对独立的文明化进程。随着长江中游五十余年来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深入,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研究时机业已基本成熟,古庸国历史得以彰显于世。 在张家界、湘西,世代流传着伏羲女娲兄妹繁衍子孙、女娲造人补天的神话传说。这表明,张家界、湘西的土家族、苗族均出于伏羲女娲一支。见于正史的《淮南子》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洪荒时代,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故吵架而大打出手, 最后祝融打败了共工,水神共工因失败而羞愤的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 哪知那不周山是撑天的柱子,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爲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衆星晨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爲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当天空出现彩虹的时候,就是女娲的补天神石放出的彩光。在西汉的《运斗枢元命苞》中,女娲、伏羲、神农被列为中华民族创始人的三皇。   对这一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