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仪式到艺术:中国戏剧发生学
从仪式到艺术:中国戏剧发生学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摘要:傩仪是作为仪式的戏剧。中国民间仪式性戏剧傩戏、目连戏与迎神赛会戏剧都是从傩仪演变而来,作为艺术的戏剧由作为仪式的戏剧演变而来。宋元戏剧是中国戏剧从仪式向艺术转换的关节点,严格意义上的戏剧发生学是从仪式到艺术的发生。傩仪是中国戏剧艺术的仪式发生起点。
关键词:仪式;艺术;作为仪式的戏剧;作为艺术的戏剧
作者:汪晓云,女,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nbsp; 邮编:510275
一、作为仪式的戏剧
由于仪式的表演性,人们很容易把仪式当作戏剧。这一点很明显地体现在近年来对中国民间傩仪的研究中。明显的事实是,最早开始对傩仪进行研究的不是人类学家或社会学家,而是戏剧学家,其研究方法则借鉴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在对傩戏以及目连戏、迎神赛会戏剧的研究中,人们发现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戏剧与其呈现出巨大的异质性,如果将民间宗教仪式形态的戏剧纳入到整体的戏剧史视野中,就不得不重新界定戏剧概念或重新确定戏剧类型的划分,对原有的中国戏剧史作出补充甚至重构。[①]与此同时,人们还发现,仅仅用戏剧的概念不足以全部表达傩戏形态及功能,因为不论在外在形态还是内在功能上,这些“戏剧”都超越了传统戏剧的某些因素,因此,人们在对其研究时用上了“文化”等远比“戏剧”宽泛得多的概念。[②]
中国民间宗教仪式性戏剧是作为仪式的戏剧。仪式中的一切戏剧表演因素都服务于仪式驱鬼祭神、禳灾祈福的功能,仪式没有演员与观众的分别,只有神与人的分别,戏剧性表演只是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仪式中的表演也不仅仅体现为戏剧,还体现为歌舞等其他形式,总的说来,无论什么扮演都服务于一个目的,即“像神”与“迎神”,而“像神”与“迎神”的最终目的是“驱鬼”,使集体性的实际生存从“鬼”的灾害转变为“神”的保护。
从安徽贵池傩戏看,戏剧中的主人公正是神;不仅如此,戏剧演出与仪式的请神、送神联系在一起,戏剧演出前须请神,演出后须送神,从请神、送神的仪式用语看,“猖”代表“鬼”,“神”、“菩萨”等代表神,戏剧角色如孟姜女、刘文龙等被尊称为神,戏剧尊称他们为孟姜贤女、刘公文龙;第三,据王兆乾先生调查,面具不仅在称谓上与神联系在一起,被称为“龙神”、“嚎啕神圣”、“傩神”、“菩萨”“菩老”等,而且在制作、开光、装金、摆式等诸多方面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③]列维·斯特劳斯指出,面具的每一种类型都与神话有联系,舞蹈面具对旁观者来说,是无所不在的超自然力和神话散播的证明。[④]面具就是神的体现或标志。
1在傩仪中,除了明显标有“戏”的“傩戏”外,还有傩舞与既非戏又非舞的仪式性表演。在傩舞中,舞伞、打赤鸟、钟馗捉小鬼、舞刀、舞合和、跳五猖等都带有明显的以图腾或器具之“魔力”“驱鬼”与“迎神”的功能,仪式性的舞蹈要么偏重驱鬼的一面,要么偏重“迎神”的一面,舞蹈摹拟的是自然图腾与人格化的鬼神,仪式形象、动作与符号都带有总体象征性,如“舞伞”中的伞象征天地人的合一,其人格化形态为“舞合和”,“合和”二仙童对舞则为男女的整体象征;“跳五猖”中的“五猖”则与五色、五方、五行等象征宇宙整体。
与傩戏一样具有作为仪式的戏剧特征的还有目连戏。正如刘祯先生所说,目连戏从其滥觞之日起就与宗教活动、祭祀礼仪、民情风俗紧相联系。目连戏之所以和宗教祭祀仪式密切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其本质功能是驱鬼。民间盂兰盆会之后多有收台,其中钟馗并且要说话,说的是“吾神到此降祯祥,妖魔鬼怪去远方,喜事临门福寿康,但愿东家多吉庆,事事亨通大迹昌。” nbsp;[⑤]在绍兴,看目连戏“须看至天明,始可回去。盖若不终局而散,必有真恶鬼随之而去也。” [⑥]目连戏实际上是傩仪的佛教形式,诞生目连戏的盂兰盆会与诞生傩戏的傩仪一样,都是为了驱鬼,盂兰盆会只不过是佛教对傩仪的“加工”与“改造”。诚如龙彼得所说,目连戏的目的并非在于生动的描述目连或观音的一生,也并非给予道德教训或灌输恶有恶报的观念和对于祖先的崇拜,而是以直接而触目惊心的动作来清除社区的邪祟,挥扫疫疠的威胁,并安抚惨死、冤死的鬼魂。迎神和驱邪是同一仪式过程的两面。[⑦]
迎神赛会戏剧也是傩戏的一种。从被称为保存了元杂剧古风的山西乐户迎神赛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