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讲为学、以会为学:明代书院讲会的新特点..docVIP

以讲为学、以会为学:明代书院讲会的新特点..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讲为学、以会为学:明代书院讲会的新特点.

以讲为学、以会为学:明代书院讲会的新特点.   [摘要]“以讲为学”、“以会为学”是王湛之学区别于程朱理学“以学为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讲会和书院的结合,是王湛及其后学寻求学术自由的明智选择,也寄托着社团书院的讲学精神,乃至政治意愿,理应引起人们的注意。正是他们奉“以讲为学”为利器,立书院,联讲会,才鼓荡起百余年的心学思潮。   [关键词]明代书院;以讲为学;以会为学      有关明代书院讲会特点的总结,可以从形上、形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形而上者,约略而言,其大要不外有二:一是讲会友伦、师道并重,进而讲究吾党同志,形成同质性,使其持续发展、结成社团、由学术转向政治等皆得以成为可能;二是讲席虽然轮换,讲会则所共尊,无论由朱转王,还是由王转朱,明代学术谱系之流变,皆在立书院、联讲会中得以完成。形而下者,亦有二端,一是以讲为学、以会为学的讲学方式,二是轮会与联属大会的组织形式。本文将讨论以讲为学与以会为学的问题。      一 以讲为学      聚徒会众,以讲为学,是明代书院讲学的一大特色。但查考明人文献,谈到“以讲为学”,则多批评之词。魏校(号庄渠)在给邹守益(号谦之)的信中就说:   伯载诵吾兄书,乐与四方讲学者接,此吾兄惓惓盛心也。虽然讲学者众,世道固甚可喜,而亦甚可忧,何也?讲而不学者众也,是以讲为学者也。行必顾言,义必胜利,吾兄亦尝省其私乎?高明今方为人师匠,一言一行,后进楷模,愿以圣门讷言敏行为主。人心多动,则不能自还。明道有言,只外面有些罅隙便走。又曰人心缘境出入,亦不自知敬。为吾兄诵之。   魏信中既以讲学为喜,更以“讲而不学”、“以讲为学”为忧,批评之意甚明,并以讷言敏行相规劝。邹守益在回信中虽对魏之规劝厚爱表示感谢,但对交砥互砺的讲学津津乐道,其指示错误、偏颇而趋人于中行之说,更表明他其实并不认为“以讲为学”就是“讲而不学”。其回信称:   凛凛然敏事讷言之规,敢不祗服,以无负厚爱!今伯载聚处里,洪甫复来柄郡教,斯文之兴,其几先兆矣。愿时加汲引,交砥互砺,以为来学标的。道,天下之达道也,古今人共由之。有所错误,有所偏陂,则相与指示,期趋于中行。古人舍己从人,乐取诸人以为善,意正如此。   魏校字子材,号庄渠,崑山人,弘治进士。正德、嘉靖之际,任广东提学副使,改道观佛寺为濂溪、明道、伊川、晦庵、崇正、五羊诸书院,“广(州)之诸生来讲者,使散居各书院”,“相与讲明正学”。历官至太常侍卿、国子祭酒。其学私淑胡居仁,《明儒学案》列名《崇仁学案》,算老一辈书院讲学名家。其“貌朴讷简重,言动以礼”,宜乎以敏行讷言而劝到处讲良知之学的邹守益。这是嘉靖初年的情形,但阳明高足们不以为然,随地举会,以讲为学,以会证学等正逢其盛而未有止时。   及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以讲为学”被再度作为问题提了出来,但这次已不是师友间的规劝,而将其和泰州学派讲学名家罗汝芳过往在宁国府、云南等地书院讲学传道扯到一起,上报朝廷,并最终引出了驱逐学人而禁立书院的事件,闹得很大。其始作俑者是南京通政使杨时乔,据《明史》记载,时乔“最不喜王守仁之学,辟之甚力,尤恶罗汝芳,官通政时,具疏斥之”。杨疏“大意在维世道正人心,而所指清本澄源者在辟邪说,所指为邪说之魁者,则原任参政罗汝芳也”。疏中罗列罗氏在宁国、云南等地“日集诸生文会讲学”,传其邪说,并称:“数年来,始有直以释老之说为孔子之说,又以禅老在孔子上,直搀入于文章如科举文字者,又以传注为支离,而其言惟以讲为学,会众聚徒,即是不事修为阶级,以知为道,血气心知,即是不事躬行循理。一切皆归于禅老,后学皆不以经书为本领,内则心无所主,外则其言不归于禅老,则归于庄列,子史文体遂坏矣。”其时罗汝芳已逝世十年,秋后算账,似不厚道。但礼部左侍郎摄部事余继登仍借“疏中辟邪崇正之论”,“移文都察院,转行直隶提学御史及各该巡按,遍行各提学官,地方中但有罢闲官员、山人方士、学佛学仙者,昕其于山林空寂之处各修其业,有于通都大邑中聚徒至数十人者,即行驱逐。其不由抚按具题擅立书院、祠宇者,即行禁约,并禁坊间所刻离经叛道新说诸书,不许鬻卖。士子行文,务依二祖所颁示《集注》《大全》为主,而参以《蒙引》《存疑》诸书,各阐理道,勿杂禅机。提学校文,务取不背经义纯正典雅者,童儒仍用新说者不准入学,生员仍用新说者径自黜革。至于乡试、会试行文,知会一体遵行。有仍前不遵者,容臣部及该科指实参治。庶异说渐熄,圣学自明。”如此驱逐学人、禁刊新书、禁立书院,可谓凌厉。但从《明史》“前尚书余继登奏请约禁,然习尚如故”的记载来看,“士大夫多崇释氏,教士作文每窃其绪言,鄙弃传注”的局面并没有真正改变,立书院,联讲会,会众聚徒,以讲为学仍然是当时的主流。数年之后,顾宪成等重建东林书院,

文档评论(0)

ailuojue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