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因而我們先從專門講戰爭的《師》卦論起
《周易》之《師》卦戰略思想發微
王智荣
(大仁技術學院 通識中心,台湾 高雄)
殷末周初,處於朝代更替時期,然而,周朝經歷季歷、文王、武王等重要之
開國君王以及無數次的重要戰役的勝利,如季歷以武力征服無論是鬼方及諸戎,給周文王進軍中原及準備克商,奠定了良好基礎。周文王謹慎事殷,團結諸侯、進軍中原,完成克商的戰略佈署,最後武王「東觀兵至於盟津」,誓師伐紂,決勝牧野,消滅了商所屬諸侯,達成克商的目的。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周朝的創建,絕對離不開戰爭,而《周易》亦或在戰爭頻仍的背景下產生。《周易》全書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除《師》卦是專門講戰爭的,尚有三十個卦及七十五個彖、象、卦爻辭提及戰爭字眼,故其中必然蘊涵豐富的戰略思想,殊值開發,因而我們有必要研究《周易》之《師》卦戰略思想:
《師》卦為《周易》第七卦,是專門研討戰爭的卦;所謂師就是眾,《彖傳
》云:「師,眾也。」《序卦》亦云:「師者眾也。」《公羊傳》桓公九年解釋京師一辭:「京者何?大也。師者何?眾也。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之。」《穀梁傳》文公九年解釋京師一辭亦謂:「京大也,師眾也,言周必以眾與大言之也。」眾就是很多人。在古代眾就是廣大勞動群眾,就是那些生活在井田制度下從事生產勞動的人。因此,眾就是兵眾的意思。因為古代國家不設常備兵而是寓兵於農,兵農合一。平時耕田,戰時集中起來,即是兵眾,兵眾拉出去就可行軍打仗。《師》卦的師,正是講如何興師動眾、出兵打仗。若細分的話,師包含兩層含意:一是兵員的集中。二是採取軍事行動。
事實上這兩層含意,從《師》卦的卦象可以得到說明。從內外卦的卦體看
,水在下,地在上,地中有水,是聚眾之象。從內外卦的含義看,坎險在內,
坤順在外,順行險道,有行軍打仗的意思,所以《雜卦傳》謂「比樂、師憂」,從六爻看,一陽爻五陰爻,一陽爻在下面為眾陰爻之主,有將帥統兵之象。
依據《序卦傳》謂「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師》卦列於《訟》卦之後,是有其內在原由,因為爭訟的結果必然造成興師動眾,戰爭總是由平常的爭訟引起的,所以《訟》卦之後列《師》卦。馬振彪《周易學說》引劉沅之語,對《師》卦作了很恰當的解釋:
一陽居下卦之中,五陰從之,將統兵之象。二以剛中居下,五以柔居上
而任之,君命將出師之象。《序》卦,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由爭起,故繼訟。卦德內險外順,險道而以順行,師之義也。
然而,軍以戰為主,戰以勝為先,不過人是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戰爭是敵我
雙方智慧、勇力之爭,在戰爭中,要想削弱、消滅敵人,保存、壯大自己,就必須對敵人進行智慧、勇力的殊死戰。魯莽的武夫不行,迂腐的仁義不行,無組織紀律的烏合之眾更不行,必須是智勇雙全的將帥,懂得戰略運用才能克敵制勝。因此《周易》之《師》卦蘊含著高深的戰略思想,以及用兵遣將的領導統御藝術,等著我們開發運用,在此提出下列幾項重點茲供研討:
一、師出以義、將重德智
興師動眾,須能獲致人民之向心,人民有向心力,才能團結鞏固,眾志成
城。眾志成城,才能爭取戰爭勝利。《周易.師》卦辭云:
師貞,丈人吉,無咎。
彖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
順。以此毐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此乃說明戰爭是極危險的,興師必用民,必以正昌,正則得民,得民則民從,
故《六韜.文韜.文師第一》云: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
所謂「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德之所在,天下歸之」、「義之所在,天下赴之」、「道之所在,天下歸之」,因此必須選才德兼備、老成持重且善於御眾之將師領軍,以之征伐,縱然是赴湯蹈火亦所不辭,且將何往而不利,所以能行險而順。此為師出以義、將重德智。我國兵家之思想,莫不以此為其立論之依據。所以《司馬法.仁本第一》云:
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之謂正,正不獲意則權。權出於戰,不出於中人。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故仁見親,義見說,智見恃,勇見方,信見信。內得愛焉,所以守也;不得威焉,所以戰也。戰道,不違時,不歷民病,所以愛吾民也;不加喪,不因凶,所以愛夫其民也;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民也。
《周易程傳》云:
師之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