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酶和细胞固定化
手掌型葡萄糖(glucose)分析仪 脲电极 Urea + 2H2O 2NH4++2HCO3- 脲酶 产生的2NH4+为阳离子电极感应。 此外还有: 氨基酸电极 醇电极 尿酸电极 乳酸电极 青霉素电极 亚硝酸离子电极:菠菜亚硝酸还原酶产生NH3 一些常见的酶电极 底 物 酶 电 极 5′-腺苷酸 5′-腺苷酸脱氨酶 NH4+ 乙醇,醇 乙醇脱氢酶 Pt 过氧化物 过氧化氢酶 Pt (O2) 磷酸葡萄 硫酸酯酶+葡萄糖氧化酶 Pt (O2) D-氨基酸 D-氨基酸氧化酶 NH4+ L-氨基酸 L-氨基酸氧化酶 NH3 蔗糖 蔗糖酶+葡萄糖氧化酶 Pt (H2O2) 琥珀酸 琥珀酸脱氢酶 Pt (O2) 硫酸酯 芳基硫酸酯酶 Pt 硫氰酸 硫氰酸酶 CN- 硝酸盐 硝酸盐还原酶/ 亚硝酸盐还原酶 NH4+ 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还原酶 NH3(气体) 草酸 草酸脱羧酶 CO2(气体) 青霉素 青霉素酶 pH 乳酸 乳酸脱氢酶;细胞色素b Pt,Fe(CN)-4 L-氨基酸 脱羧酶 CO2 L-精氨酸 精氨酸酶 NH4+ L-天冬酰胺 天冬酰胺酶 NH4+ 本章 目录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 Chapter 5 Immobilized Enzyme and Cell 固定化酶和细胞 制作:郑穗平 酶应用过程中的一些不足 酶的稳定性较差:除了某些耐高温的酶,如α-淀粉酶、Taq酶等;和胃蛋白酶等可以耐受较低的pH条件以外,大多数的酶在高温、强酸、强碱和重金属离子等外界因素影响下,都容易变性失活。 酶的一次性使用:酶一般都是在溶液中与底物反应,这样酶在反应系统中,与底物和产物混在一起,反应结束后,即使酶仍有很高的活力,也难于回收利用。这种一次性使用酶的方式,不仅使生产成本提高,而且难于连续化生产。 产物的分离纯化较困难:酶反应后成为杂质与产物混在一起,无疑给产物的进一步的分离纯化带来一定的困难。 固定化技术 Contents of chapter 5 1、什么是固定化技术和固定化酶 2、固定化酶的研究历史 3、酶的固定化技术 4、固定化酶的特点 Go Go Go Go 6、细胞、原生质体的固定化,自学 5、固定化酶的应用 Go 5.1 什么是固定化酶? 水溶性酶 水不溶性载体 水不溶性酶 (固定化酶) 固定化技术 化学偶联 酶 固定化 间歇 可溶 交联 包埋 吸附 间歇 连续 酶的固定化技术和固定化酶 固定化酶:经提取和分离纯化后的酶 固定化菌体(死细胞):含酶菌体或菌体碎片 固定化细胞: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生命活动的细胞 优点: 不溶于水,易于与产物分离; 可反复使用; 可连续化生产; 稳定性好。 缺点: 固定化过程中往往会引起酶的失活 本章 目录 固定化酶的研究从50年代开始,1953年德国的 Grubhofer和Schleith采用聚氨基苯乙烯树脂为载体与羧肽酶、淀粉酶、胃蛋白酶、核糖核酸酶等结合,制成固定化酶。 60年代后期,固定化技术迅速发展起来。1969年,日本的千烟一郎首次在工业上生产应用固定化氨基酰化酶从DL-氨基酸连续生产L-氨基酸,实现了酶应用史上的一大变革。 在1971年召开的第一次国际酶工程学术会议上,确定固定化酶的统一英文名称为Immobilized enzyme。 5.2 固定化酶的研究历史 随着固定化技术的发展,出现固定化菌体 。1973年,日本首次在工业上应用固定化大肠杆菌菌体中的天门冬氨酸酶,由反丁烯二酸连续生产L-天门冬氨酸。 在固定化酶和固定化菌体的基础上,70年代后期出现了固定化细胞技术。 1976年,法国首次用固定化酵母细胞生产啤酒和酒精,1978年日本用固定化枯草杆菌生产淀粉酶,开始了用固定化细胞生产酶的先例。 1982年,日本首次研究用固定化原生质体生产谷氨酸,取得进展。固定化原生质体由于解除了细胞壁的障碍,更有利于胞内物质的分泌,这为胞内酶生产技术路线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方向。 本章 目录 5.3 酶固定化技术 活性中心:保护酶的催化作用,并使酶的活性中心的氨基酸基团固有的高级结构不受到损害,在制备固定化酶时,需要在非常严密的条件下进行。 功能基团:如游离的氨基、羧基、半胱氨酸的巯基、组氨酸的咪唑基、酪氨酸的酚基、丝氨酸和苏氨酸的羟基等,当这些功能基团位于酶的活性中心时,要求不参与酶的固定化结合 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