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克家:上海知青,回不去的家.doc
朱克家:上海知青,回不去的家
上海知青落户云南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出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在无可辩驳的行为准则指引下,一代年轻人的命运由此改变。数十万上海青年作为响应号召的急先锋,在新疆阿克苏、云南西双版纳、江苏大丰,开始了“战天斗地”的蹉跎岁月。
1969年4月,上海知青朱克家放弃了推荐上大学的机会,来到云南西双版纳勐仓公社勐掌生产队插队落户。朱克家登上云南的火车时,看到母亲在月台上哭得当场昏倒。
朱克家本来在勐掌傣族村寨的坝区插队,自然环境、生活条件相对来说还不错,但一年多后,他主动要求到条件艰苦的爱尼族山寨落户。
当时,爱尼族村寨莫登生产队队长经常下山办理事情,途中必经勐掌寨子,朱克家所在的知青点就在寨子边上,莫登生产队队长常去那里讨碗水喝,休息一会儿。朱克家待人热情、礼貌,尤其是看到劳动之余,别的知青多是打扑克、下棋,唯有朱克家在看书学习或帮人修理收音机、手电筒。莫登生产队队长逐步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人,就产生了邀他上山当老师的念头。不久,朱克家向公社党委提出要求,将户口转到莫登生产队,上山当了教师。
莫登生产队位于半山腰,周边是梯田,耕作方式尚停留在刀耕火种的状态。当年这里虽然解放20多年了,但还经受着没文化的痛苦。寨子里曾办过一所小学,但请来的几位教师受不了山寨贫穷与寂寞的煎熬,短时间后,一个个都走了,五六十名学龄儿童失学在家。朱克家来到这里之后,才把小学恢复起来。
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朱克家自己动手建设校舍、操场,做了篮球架和乒乓球台。当他发现学生教材全是汉语编写的,学生不懂,他便开始学习爱尼族语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就能够和学生进行语言沟通了,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朱克家帮助山寨安装了碾米机,使妇女摆脱了繁重的舂米劳动。他看到寨子旁有一条山涧小溪,便产生用溪水发电的想法,他利用回上海探亲的机会,搜集安装小型水力发电的资料,学习电工知识,回到山寨后,建起了小型发电站,给山区带来了光明。他还学会了理发、木工、裁剪及使用缝纫机,成为爱尼山寨最受欢迎的人。
1972年,公社党委根据朱克家的突出表现,推荐他去昆明师范学院上学。这种机会,是当时绝大多数知青梦寐以求的,想不到的是,朱克家放弃了这个难得的机遇,决心继续留在这个偏僻的山寨,建设新农村。这一举动,感动了不少人。公社党委为此整理他的典型材料,报给上一级党委。
成为最年轻的候补委员
公社上报的朱克家典型材料很快被上海市革委会派出的驻云南知青慰问团发现,他们重新整理朱克家的材料,题名为《山寨里最忙的青年》,报送上海市委参阅。
朱克家进入了姚文元的视野。姚文元马上派出专门的写作班子,到云南采访报道。不久后,署名朱克家的《我深深爱上了边疆的一草一木》和《农村也是大学》等通讯大量见诸报刊。一夜之间,朱克家便成为当时的新闻人物。
朱克家感到骑虎难下!他感到有一只巨大的手在后面推着自已走,想停也停不下来。1972年,姚文元在布置采访时得知,朱克家不是党员。姚文元当即表示:这样的人不入党,什么人可以入党?于是,上海市委办公厅给云南省委打电话,云南省委给西双版纳州打电话,州党委给勐腊县委打电话,县委又打电话到公社党委,要求迅速办理朱克家入党事宜。公社党委和大队党支部曾打算待朱克家从昆明回来之后按正常手续办理,但上面的督促,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当晚就答复,书记只好代表公社党委宣布批准他入党,日期就是4月27日。从上海市委打电话算起到宣布朱克家入党,前后通过11个电话,总共用了9个小时的时间。
朱克家当时并不在场,入党手续是朱克家回来以后补办的。但朱克家的三级跳还在继续,朱克家说:“我成为中共十大代表,并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那是我没有想到的,是有些突击的味道。”1973年8月24日,朱克家作为云南党代表参加中共第十次代表大会。会上,周恩来把他拉到前面向代表们介绍说:我们代表中年龄最长的是董(必武)老,最年轻的是知识青年朱克家。
据朱克家介绍说:党代表中有三位知识青年,邢燕子、侯隽和朱克家,在酝酿中央候补委员时,知识青年的代表是邢燕子和侯隽,没有朱克家。是周恩来作了精心安排,认为知识青年中央委员以一男一女、南方和北方各有一位为好,这样朱克家就被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23岁的他,成为最年轻的候补委员。
这时候的朱克家对上层的真实意图一无所知。在北京的会场上,坐在一群老者中间,23岁的朱克家常常紧张得双手、双脚不停地颤抖。
陷入政治漩涡
朱克家坐直升飞机一步登天,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普遍认为他有特定的社会背景。有说他是高干子弟的,有说是某领导人外甥的,还有传言说他没办入党手续就成了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等等。在当时那个混乱的年代,确实出
文档评论(0)